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聽聽那冷雨》(余光中)同步練習

本文已影響 1.53W人 

導語:做練習可以鞏固課堂知識,拓展課外知識,幫助學好語文。下面是《聽聽那冷雨》(余光中)同步練習,歡迎大家過來做一做!

《聽聽那冷雨》(余光中)同步練習

 一、基礎演練(21分,每小題3分)

1.下列各組中加粗字的讀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

A.荷(bó) 耀目(yào) 萬(lài) 雷電霹(báo)

B.滂(tuó) 青(ǎi) 夜宿(xiǔ) 淅淅瀝(lì)

C.氳(yūn) 鼓(jié) 潺(chán) 一峯半壑(hè)

D.寒(lài) 寂(cán) 驚(zhé) 鳥聲啾(jiū)

2.下列各組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淋淋離離 宛然 窺見 乍現

B.千變萬化 駭人 翁鬱 嗅聞

C.驚心動魄 迷離 清爽 擎天

D.心寒眸酸 按磨 幽暗 晌午

3.填入下列各句橫線上的詞語,正確的一項是( )

①只能從霧破雲開的空處,窺見乍現即隱的一峯半壑,要縱覽全貌, 是不可能的。

②這樣豈不像住在竹筒裏,任何細脆的聲響,怕都會加倍誇大, 令人耳朵過敏吧。

③黃梅雨,朝夕不斷,旬月綿延,溼黏黏的苔蘚從臺階下 侵到他舌底,心底。

A.基本 進而 徑直

B.基本 反而 一直

C.幾乎 進而 徑直

D.幾乎 反而 一直

4.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使用有誤的一項是( )

A.《紅樓夢》這部文學鉅著,是一部讓人們百看不厭的百科全書。

B.印度洋大海嘯製造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慘劇。

C.饒你多少豪情俠氣,怕也經不起三番五次的風吹雨打。

D.他把撿到的錢包送到辦公室後,碰到人看他,臉上露出忐忐忑忑的神情。

5.下列各句中,標點符號使用有誤的一項是( )

A.翻開一部《辭源》或《辭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顏千變萬化,便悉在望中。

B.不過要領略“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的境界,仍許回來中國。

C.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筆像中國的山水,還是中國的山水上紙像宋畫,恐怕是誰也說不清楚了吧?

D.無論鼓琴,詠詩,下棋,投壺,共鳴的效果都特別好。

6.下列各句中,沒有使用比喻的一句是( )

A.美國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乾旱,天,藍似安格羅·薩克遜人的眼睛,地,紅如印地安人的肌膚,雲,卻是罕見的白鳥。

B.雨來了,雨來的時候瓦這麼說,一片瓦說千億片瓦說,說輕輕地奏吧沉沉地彈。

C.據說住在竹樓上面,急雨聲如瀑布,密雪聲比碎玉……。

D.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煙一般的紗帳裏聽羯鼓一通又一通。

7.下列各句對課文的理解,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篇散文以作者在不同的地方聽雨、看雨、體味雨串連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達了對祖國、對故鄉的深深的眷戀之情。

B.這篇散文以聽雨爲主線,將橫的地域、縱的歷史和縱橫交錯的現實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形象密集、描寫瑰麗、情切意濃的美的意境。

C.作者採取時空交錯的寫法:忽而過去,忽而現在;忽而故國,忽而異域,又隨時回到臺灣,回到廈門街,雖然能夠表達訴說不盡的複雜情緒,但是,卻給人一種凌亂無章的感覺。

D.作者憑欄聽雨,由自我感覺中梳理出種種雨的意象,並將在冷雨所織出的圖案中體味的美妙的神韻與傳統文化和古典音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人宛如置身雨境,雨聲盈耳,雨絲濡目。

  二、精段精練(19分)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回答8-12題

  三、拓展訓練(20分)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3-16題

精神的殿堂

人死了,便住進一個永久的地方——墓地。生前的親朋好友,如果對他思之過切,便來到墓地,隔着一層冰冷的墓室的石板“看望”他。掃墓的全是親人。

然而,世上還有一種墓地屬於例外。去到那裏的人,非親非故,全是來自異國它鄉的陌生人。有的相隔千山萬水,有的相隔數代。就像我們,千里迢迢去到法國。當地的朋友問我們想看誰。我們說:盧梭、雨果、巴爾扎克,莫奈、德彪西等等一大串名字。

朋友笑着說:“好好,應該,應該!”

他知道去哪裏可以找到這些人,於是他先把我們領到先賢祠。

先賢祠就在我們居住的拉丁區。有時走在路上,遠遠就能看到它頗似倫敦保羅教堂的石綠色的圓頂。我一直以爲是一座教堂。其實,我猜想得並不錯,它最初確是教堂。可是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曾用來安葬故去的偉人,因此它就有了榮譽性的紀念意義。到了1885年,它被正式確定爲安葬已故偉人的處所。從而,這地方就由上帝的天國轉變爲人間的聖殿。人們再來到這裏,便不是聆聽神的旨意,而是重溫先賢的思想精神來了。

重新改建的建築的人口處,刻意使用古希臘神廟的樣式。寬展的高臺階,一排聳立的石柱,還有被石柱高高舉起來的三角形楣飾,莊重肅穆,表達着一種至高無上的歷史精神。大維·德安在楣飾上製作的古典主義的浮雕,象徵着祖國、歷史和自由。上邊還有一句話:“獻給偉人們,祖國感謝他們!”

這句話顯示這座建築的內涵,神聖又崇高,超過了巴黎任何建築。

我要見的維克多·雨果就在這裏。他和所有這裏的偉人一樣,都安放在地下。因爲地下才意味着埋葬。但這裏的地下是可以參觀與瞻仰的。一條條走道,一間間石室。所有棺木全都擺在非常考究和精緻的大理石臺子上。雨果與另一位法國的文豪左拉同在一室,一左一右,分列兩邊。每人的雪白大理石的石棺上面,都放着一片很大的美麗的銅棕櫚。

我注意到,展示着他們生平的“說明牌”上,文字不多,表述的內容卻自有其獨特的角度。比如對於雨果,特別強調由於反對拿破崙政變,堅持自己的政見,遭到迫害,因而到英國與比利時逃亡19年。1870年回國後,他還拒絕拿破崙第三的特赦。再比如左拉,特意提到他爲受到法國軍方陷害的猶太血統的軍官德雷福斯嗚冤,因而被判徒刑。顯然,在這裏,所注重的不是這些偉人的累累碩果,而是他們非凡的思想歷程與個性精神。

比起雨果和左拉,更早地成爲這裏“居民”的作家是盧梭和伏爾泰。將盧梭和伏爾泰安葬此處,是一種象徵。一種民族精神的象徵。這兩位作家的文學作品都是思想大於形象。他們的巨大價值,是對法蘭西精神和思想方面做出的偉大貢獻。在這裏的盧梭的生平說明上寫道,法蘭西的“自由、平等、博愛”就是由他奠定的。

盧梭的棺木很美,雕刻非常精細,正面雕了一扇門。門兒微啓,伸出一隻手,送出一支花來。世上如此浪漫的棺木大概惟有盧梭了!再一想,他不是一直在把這樣燦爛和芬芳的精神奉獻給人類?從生到死,直到今天,再到永遠。

於是,我明白了,爲什麼在先賢祠裏,我始終沒有找到巴爾扎克、斯丹達爾、莫伯桑和繆塞;也找不到莫奈和德彪西。這裏所安放的偉人們所奉獻給世界的,不只是一種美,不只是具有永久的欣賞價值的傑出的藝術,而是一種思想和精神。他們是魯迅式的人物,卻不是徐志摩。他們都是撐起民族精神大廈的一根根擎天的巨柱,不只是藝術殿堂的棟樑。因此我還明白,法國總統密特朗就任總統時,爲什麼特意要到這裏來拜謁這些民族的先賢。

1955年4月20日居里夫人和皮埃爾的遺骨被移到此處安葬。顯然,這樣做的原由,不僅由於他們爲人類科學做出的卓越的貢獻,更是一種用畢生對磨難的承受來體現的崇高的科學精神。

讀着這裏每一位偉人生平,便會知道他們中間沒有一個世俗的幸運兒。他們全都是人間的受難者,在燒灼着自身肉體的烈火中去找尋真金般的真理。他們本人就是這種真理的化身。當我感受到,他們的遺體就在面前時,我被深深打動着。真正打動人的是一種照亮世界的精神。故而,許多石棺上都堆滿鮮花,紅黃白紫,芬芳撲鼻。這些花是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天天獻上的。有的是一小支紅玫瑰,有的是一大束盛開的百合花。它們總是新鮮的。

這裏,還有一些“偉人”,並非名人。比如一面牆上雕刻着許多人的姓名。它是兩次世界大戰中爲國捐軀的作家的名單。第一次世界大戰共560名,第二次世界大戰共197名。我想,兩次大戰中的烈士成千上萬,爲什麼這裏只是作家?大概法國人一直把作家看作是“個體的思想者”。他們更能夠象徵一種對個人思想的實踐吧!雖然他們的作品不被人所知,他們的精神則被後人鐫刻在這民族的聖殿中了。

一位叫做安東尼·德·聖·遜貝利的充滿勇氣的浪漫派詩人也安葬在這裏。除去寫詩,他還是第一個駕駛飛機飛越大西洋,開闢往非洲航郵的功臣。1943年他到英國參加戴高樂將軍的“自由法國”抵抗運動。在地中海的一次空戰中不幸犧牲,屍骨落人大海,無處尋覓。但人們把他機上的螺旋槳找到了,放在這裏,作爲紀念。他生前不是偉人,死後卻得到偉人般的待遇。因爲,先賢祠所敬奉的是一種無上崇高的純粹的精神。

對於巴黎,我是個外國人,但我認爲,巴黎真正的象徵不是愛菲爾鐵塔,不是盧浮宮,而是先賢祠。它是巴黎乃至整個法國的靈魂。只有來到先賢祠,我們纔會真正觸摸到法蘭西的民族性,它的氣質,它的根本,以及它內在的美。

我還想,先賢祠的“祠”字一定是中國人翻譯出來的。祠乃中國人祭拜祖先的地方。人入祠堂,爲的是表達對祖先的一種敬意、崇拜、紀念、感謝,還有延續下去併發揚光大的精神。這一切意義,都與法國人這個“先賢祠”的本意極其契合。這譯者真是十分的高明。想到這裏,轉而自問: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先賢、先烈、先祖的祠堂如今在哪裏呢?

(選自 馮驥才《巴黎,藝術至上》)

13.作者在文中一再寫到楣門上“獻給偉人們,祖國感謝他們”、法國總統密特朗就任時第一件事就是來這裏拜謁、“我被深深打動着”以及石館上堆放着世界各地獻上的鮮花有何作用?

14.爲什麼作者要說“巴黎真正的象徵是先賢祠”呢?

 答案:

1.C(A“薄荷”應讀“bò”,B“夜宿”應讀“sù”,D“岑寂”應讀“cén”)2.C(A“離”應寫爲“漓”,B“翁”應寫爲“蓊”,D“磨”應寫爲“摩”。)3.D(“基本”一般用於肯定句,“幾乎”用於否定句;“進而”表遞進關係,“反而”錶轉折關係;“徑直”表直接、不拐彎,“一直”表示順着某個方向下去。)4.B(引號內的句號刪去。)5.B(擬人)6.C(“給人一種凌亂無章的感覺”說法不恰當。)7.蔣捷 《虞美人》(或《虞美人·少年聽雨歌樓上》)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8.首先是美感,然後聽了“疏雨滴梧桐”和“驟雨打荷葉”是一種淒涼、悽清、悽楚。島上聽雨則多了一層悽迷。9.這是因爲作者在島上聽雨更多了一種懷鄉之痛在裏面。10.作者聽雨,是在聽得人生,這三個階段給人的感覺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時候,年幼無知,在燈下聽着雨聲,聽着故事,給人一種溫馨,中年聽雨,一個“客舟”表明了那種漂泊異鄉的滄桑,老年聽雨在僧廬下,卻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國的分裂狀態,心中多一種濃濃的傷感。11.這裏的誰應該是指故鄉,是故鄉在呼喚漂泊的遊子。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