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高一語文《聽聽那冷雨》教案大綱

本文已影響 2.92W人 

高一語文課文《聽聽那冷雨》是一篇很容易遇到教學難點的課文,下面應屆畢業生網的小編將爲大家帶來一些不同版本《聽聽那冷雨》的教

高一語文《聽聽那冷雨》教案

教學目標

1、在反覆誦讀中體會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獨具魅力的語言。

2、積累中國古代山水詩,品味祖國的山水之美。

3、根據自己的經歷,借鑑文本的表達技巧,能夠寫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通過反覆朗讀,進行整體感知,從而體會文章獨具魅力的語言。

重點難點:抓住關鍵語句,把握文章主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我知道,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故鄉,故鄉之於我們,就如同母親一樣。曾經愛過,就永遠愛過,永遠不能忘懷。儘管可能會因爲歲月的漂泊而變得滄桑,但那曾有的思戀,卻永遠不會改變,因爲它藏在心的深處,時不時的浮上來,溫暖我們一生的夢。那麼在這種思戀中再加上一點雨呢?一點冷冷的雨,又會怎樣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尋找那一份久違的感動。

(二)作者介紹

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隨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遷居臺灣,之後,就一直在臺灣、香港和美國之間輾轉漂泊,他是中國文壇傑出的詩人與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並於同年寫下了《聽聽那冷雨》這篇散文,1992年,終於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陸。余光中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他說“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

其實,我們對余光中並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就學過他的一首詩——《鄉愁》(投放課件)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在這首《鄉愁》中,作者藉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如郵票、船票、墳墓以及那一灣淺淺的海峽,表達了他與大陸母親的割捨不斷的牽掛。這是他的詩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這篇散文,看一看裏面又包含着怎樣的一段情緣呢?

(三)夯實基礎,檢查字詞

驚蟄 倉頡 氤氳 米芾 羯鼓 寒瀨 驚悸 淅瀝 滂沱

揪(揪住) 鍬(鐵鍬) 啾(啁啾) 愀(愀然)

(四)我們接觸一篇文章的時候,首先接觸的是它的題目,因爲,題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這篇文章的題目具不具備這樣的特點呢?(具備)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麼呢?(雨,而且是冷冷的雨)

(五)總體把握,有的放矢

大家預習了這篇文章,覺得好懂嗎?它的語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因爲我們的作者不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詩人,他是用一種詩歌的語言來寫詩的,並且文章中化用了許多的傳統文化。但是它的主旨卻是十分明確的,因爲無論他寫到美國、還是臺灣,最後他的落腳點總是回到中國,回到大陸的,這就很好的表現了他的那種深深的家國之思。

那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體現的呢?我們就帶着這個問題進入今天的學習。

(六)內容解析

1、學生齊讀第一段,總結文章的語言特色(疊詞疊句),抓住最後兩句話,提問爲什麼躲不過整個雨季?聯繫學生想家心理思考爲什麼連思想都是潮潤潤的?

明確:以雨開頭,告訴我們,有時雖然可以暫時排遣心境,但是那分遊子思鄉的牽掛卻是無處不在的。他也想家啊。

2、下面就需要大家的思緒跳一下了,看第二段前六個字,跳到了哪裏?(臺灣)這一段作者寫了現實中的雨嗎?(不是,而是寫了與雨有關的字。其實我們漢字是世界上表意最豐富的一種文字,比方說這裏的霜雪雲霞的美麗,雷電霹雹的駭人。在這裏作者就以對漢字的鐘愛來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比如“磁石一般的向心力”)

3、那麼就讓我們來聽聽那冷雨吧。讀第三段找出裏面表現雨的感性的句子。“空濛而迷幻”是視覺;“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氣”是嗅覺;“冷”是觸覺。講了女性的雨,而女性又是最感性的,是一場多情的雨。

4、我們在看看其他的地方是否也給了作者同樣的感覺呢?於是作者又寫了美國。讓學生迅速閱讀第四段找出描寫美國西部,落基山美在哪裏,並思考這樣寫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此處寫了美國西部多沙漠,乾旱,落基山勝在石,在雪,在紅的土,白的雲。雖然這裏很美,但是畢竟是在異國他鄉,他的心是漂泊的,是沒有寄託的,只有當他的腳步站在中國的土地上心裏才覺得踏實。只有那種“白雲回望合,清靄入看無”的境界才屬於中國,這裏用美國反襯出臺灣“雲氣氤氳,雨氣迷濛”的情調,又一次回到了我們中國。而且講到了米芾父子的山水畫,只有這種情調才更像我國的山水畫,才更有古中國的`情韻。這裏作者有一次借傳統文化表達了對大陸的眷戀。

5、如果上面四段主要寫了雨的視覺和嗅覺,那麼下面的部分將主要寫到“聽雨”。(找學生閱讀第五段)回答問題:

(1) 從聽覺上來說,作者聽出了什麼?

明確:首先是美感,然後聽了“疏雨滴梧桐”和“驟雨打荷葉”是一種淒涼、悽清、悽楚。島上聽雨則多了一層悽迷。

(2) 這兩種感覺是否相同呢?

明確:不同。悽迷更多了一種懷鄉之痛在裏面。

(3)作者寫到了少年聽雨,中年聽雨和白頭聽雨實際上表明的是什麼?

明確:其實作者聽雨,何嘗不是聽得人生呢,這三個階段給人的感覺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時候,年幼無知,在燈下聽着雨聲,聽着故事,給人一種溫馨,中年聽雨,一個“客舟”表明了那種漂泊異鄉的滄桑,老年聽雨在僧廬下,卻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國的分裂狀態,心中多一種濃濃的傷感。

(4)思考最後一句話“窗外在喊誰”?誰在喊呢?

明確:是故鄉在呼喚漂泊的遊子。

6、接下來作者又寫了雨韻,寫到了雨的音樂,又一次講到“那古老的音樂,屬於中國”,講到了聽雨屋,講到了“日式古屋裏聽雨”,大家看一下兩個日式古屋裏聽雨聽到的是同一種雨嗎?

明確:不是。前一種聽到的是颱風臺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寫到了淒涼的秋意,聽到這些的時候,作者那顆平靜的心再也無法寧靜,只剩下了一份淒涼,惆悵,冷溼的情懷。後者從春雨綿綿,聽到了秋雨瀟瀟,從少年聽到中年,雨是一種單調而耐聽的音樂,而且是回憶的音樂,於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

但是是夢總會醒的,是回憶總會回到現實的,於是他又無法不回到70年代的臺北,回到那個黑白的公寓時代,瓦的音樂成了絕響,美麗的蝴蝶飛入了歷史的記憶,現在真的不需要了嗎?並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卻單一了,情韻沒有了,只剩下一張黑白的默片,表達了作者的一種深深的遺憾,一種家國之痛的遺憾。

(七)內容小結,重申主題

這篇詩質的散文,以聽雨(清明時節的雨)爲主線,將橫的地域感(從美國,到臺灣,到大陸)、縱的歷史感(從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時代)、和縱橫交錯的現實感(人到中年滄桑過後的洞明人生,現代都市對傳統意趣的破壞,對永恆的理想追求)交織成一個形象密集、書寫瑰麗、情切意濃的美的境界。不管歲月的漂泊帶給人們多少的滄桑,但那種家國之思卻永遠都不會改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