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聽聽那冷雨》教案設計「優秀篇」大綱

本文已影響 3.57W人 

  《聽聽那冷雨》教案設計【一】

  教學目標

《聽聽那冷雨》教案設計「優秀篇」

1、在反覆誦讀中體會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獨具魅力的語言。

2、積累中國古代山水詩,品味祖國的山水之美。

3、根據自己的經歷,借鑑文本的表達技巧,能夠寫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通過反覆朗讀,進行整體感知,從而體會文章獨具魅力的語言。

  重點難點:

抓住關鍵語句,把握文章主旨。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知道,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故鄉,故鄉之於我們,就如同母親一樣。曾經愛過,就永遠愛過,永遠不能忘懷。儘管可能會因爲歲月的漂泊而變得滄桑,但那曾有的思戀,卻永遠不會改變,因爲它藏在心的深處,時不時的浮上來,溫暖我們一生的夢。那麼在這種思戀中再加上一點雨呢?一點冷冷的雨,又會怎樣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尋找那一份久違的感動。

 (二)作者介紹

余光中1928年生於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隨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遷居臺灣,之後,就一直在臺灣、香港和美國之間輾轉漂泊,他是中國文壇傑出的詩人與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並於同年寫下了《聽聽那冷雨》這篇散文,1992年,終於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陸。余光中熱愛中國傳統文化,他說“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

其實,我們對余光中並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就學過他的一首詩——《鄉愁》(投放課件)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在這首《鄉愁》中,作者藉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如郵票、船票、墳墓以及那一灣淺淺的海峽,表達了他與大陸母親的割捨不斷的牽掛。這是他的詩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這篇散文,看一看裏面又包含着怎樣的一段情緣呢?

  (三)夯實基礎,檢查字詞

驚蟄 倉頡 氤氳 米芾 羯鼓 寒瀨 驚悸 淅瀝 滂沱

揪(揪住) 鍬(鐵鍬) 啾(啁啾) 愀(愀然)

  (四)我們接觸一篇文章的時候,首先接觸的是它的題目,因爲,題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這篇文章的題目具不具備這樣的特點呢?(具備)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麼呢?(雨,而且是冷冷的雨)

(五)總體把握,有的放矢

大家預習了這篇文章,覺得好懂嗎?它的語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因爲我們的作者不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詩人,他是用一種詩歌的語言來寫詩的,並且文章中化用了許多的傳統文化。但是它的主旨卻是十分明確的,因爲無論他寫到美國、還是臺灣,最後他的落腳點總是回到中國,回到大陸的,這就很好的表現了他的那種深深的家國之思。

那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體現的呢?我們就帶着這個問題進入今天的學習。

 (六)內容解析

1、學生齊讀第一段,總結文章的語言特色(疊詞疊句),抓住最後兩句話,提問爲什麼躲不過整個雨季?聯繫學生想家心理思考爲什麼連思想都是潮潤潤的?

明確:以雨開頭,告訴我們,有時雖然可以暫時排遣心境,但是那分遊子思鄉的牽掛卻是無處不在的。他也想家啊。

2、下面就需要大家的思緒跳一下了,看第二段前六個字,跳到了哪裏?(臺灣)這一段作者寫了現實中的雨嗎?(不是,而是寫了與雨有關的字。其實我們漢字是世界上表意最豐富的一種文字,比方說這裏的霜雪雲霞的美麗,雷電霹雹的駭人。在這裏作者就以對漢字的鐘愛來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比如“磁石一般的向心力”)

3、那麼就讓我們來聽聽那冷雨吧。讀第三段找出裏面表現雨的感性的句子。“空濛而迷幻”是視覺;“薄荷的香味”、“淡淡的土腥氣”是嗅覺;“冷”是觸覺。講了女性的雨,而女性又是最感性的,是一場多情的雨。

4、我們在看看其他的地方是否也給了作者同樣的感覺呢?於是作者又寫了美國。讓學生迅速閱讀第四段找出描寫美國西部,落基山美在哪裏,並思考這樣寫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此處寫了美國西部多沙漠,乾旱,落基山勝在石,在雪,在紅的土,白的雲。雖然這裏很美,但是畢竟是在異國他鄉,他的心是漂泊的,是沒有寄託的,只有當他的腳步站在中國的土地上心裏才覺得踏實。只有那種“白雲回望合,清靄入看無”的境界才屬於中國,這裏用美國反襯出臺灣“雲氣氤氳,雨氣迷濛”的情調,又一次回到了我們中國。而且講到了米芾父子的山水畫,只有這種情調才更像我國的山水畫,才更有古中國的情韻。這裏作者有一次借傳統文化表達了對大陸的眷戀。

5、如果上面四段主要寫了雨的視覺和嗅覺,那麼下面的部分將主要寫到“聽雨”。(找學生閱讀第五段)回答問題:

(1) 從聽覺上來說,作者聽出了什麼?

明確:首先是美感,然後聽了“疏雨滴梧桐”和“驟雨打荷葉”是一種淒涼、悽清、悽楚。島上聽雨則多了一層悽迷。

(2) 這兩種感覺是否相同呢?

明確:不同。悽迷更多了一種懷鄉之痛在裏面。

(3)作者寫到了少年聽雨,中年聽雨和白頭聽雨實際上表明的是什麼?

明確:其實作者聽雨,何嘗不是聽得人生呢,這三個階段給人的感覺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時候,年幼無知,在燈下聽着雨聲,聽着故事,給人一種溫馨,中年聽雨,一個“客舟”表明了那種漂泊異鄉的滄桑,老年聽雨在僧廬下,卻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國的分裂狀態,心中多一種濃濃的傷感。

(4)思考最後一句話“窗外在喊誰”?誰在喊呢?

明確:是故鄉在呼喚漂泊的遊子。

6、接下來作者又寫了雨韻,寫到了雨的音樂,又一次講到“那古老的音樂,屬於中國”,講到了聽雨屋,講到了“日式古屋裏聽雨”,大家看一下兩個日式古屋裏聽雨聽到的是同一種雨嗎?

明確:不是。前一種聽到的是颱風臺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寫到了淒涼的秋意,聽到這些的時候,作者那顆平靜的心再也無法寧靜,只剩下了一份淒涼,惆悵,冷溼的情懷。後者從春雨綿綿,聽到了秋雨瀟瀟,從少年聽到中年,雨是一種單調而耐聽的音樂,而且是回憶的音樂,於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

但是是夢總會醒的,是回憶總會回到現實的,於是他又無法不回到70年代的臺北,回到那個黑白的公寓時代,瓦的音樂成了絕響,美麗的蝴蝶飛入了歷史的記憶,現在真的不需要了嗎?並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卻單一了,情韻沒有了,只剩下一張黑白的默片,表達了作者的一種深深的遺憾,一種家國之痛的遺憾。

 (七)內容小結,重申主題

這篇詩質的散文,以聽雨(清明時節的雨)爲主線,將橫的地域感(從美國,到臺灣,到大陸)、縱的歷史感(從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時代)、和縱橫交錯的現實感(人到中年滄桑過後的洞明人生,現代都市對傳統意趣的破壞,對永恆的理想追求)交織成一個形象密集、書寫瑰麗、情切意濃的美的境界。不管歲月的漂泊帶給人們多少的滄桑,但那種家國之思卻永遠都不會改變。

  《聽聽那冷雨》教案設計【二】

  教學目標:

1、研習課文,體味本文蘊涵的.深摯的感情;

2、品味文中詩意的語言,鑑賞其意境之美。

 教學重點: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體味作品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涵泳美讀,品評賞鑑作品。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評點法、點撥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板書一“雨”字,請同學們自由聯想,用三言兩語簡述之。

 二、介紹作者

他生在大陸長在臺灣,於1949年離開廈門去香港,1950年到臺灣,幾十年來,余光中經歷了離別家園的痛苦,浪跡天涯的辛酸,卻始終在精神上與祖國血脈相連。光中先生 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讚“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

他不僅是詩人,還是一個散文家、評論家,他的作品,無論詩歌、散文,都充滿濃郁的傳統意識和鄉土觀念,抒發出濃濃的去國懷鄉之感,強烈的思鄉思親之情。大家一定不會忘了那篇情思綿綿的《鄉愁》。

余光中曾經說過,真正豐富的心靈,在自然流露中,必定五步一樓,十步一閣,步步蓮化,字字璣珠,絕無冷場。今天這節課,我們來欣賞他的散文《聽聽那冷雨》,從情感和語言兩個角度來感悟本文蘊涵情致。

 三、研習課文,把握情感。

分組討論:

1、作者在文中描寫了哪些地方哪些時代的雨?作者的喜好如何?

2、作者從哪些角度描寫雨的?突出了雨的什麼特點?

3、怎樣理解冷雨的“冷”,描寫冷雨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小結 :(一切景語皆情語)

(汪:心晴的時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時候晴也是雨)

淋淋雨意----聽雨----- 綿綿鄉愁

(冷雨) (熱腸)

 四、品味語言,鑑賞意境。

師:一篇美文就是語言文字的聚寶盆, 古人有語,情動於衷而言於外。

問:這種感情通過怎樣的語言表達出來的呢?

余光中說對於文字特別敏感的作家,必然有他自己專用的詞彙;他的語言是定做的,不是現成的。

1.有評論家說,《聽聽那冷雨》只要輕輕吟誦一遍,就會感到有一支軍樂隊正彈撥樂器跟隨方陣伴奏演進。找一找,劃出你認爲最能體現作者感情的句子或你所欣賞的語段。然後將你欣賞的語段,讀一讀, 品一品 ,說一說 。

賞析過程:

音樂美:

(1)疊詞(音律美 大珠小珠落玉盤 更多的是平聲 營造氛圍 氛圍越細膩越是想念 越感傷)

(2)句式 :長句 短句 倒裝句(參差之美 感情濃烈用文字來一氣呵成來抒胸中之情)

(3)修辭:比喻 通感 擬人 排比等

比如疊詞,除了這個,全文還有多少?找出來,挑你所喜歡的說說。讀一讀 閉上眼睛 體會一下。比如句式,爲什麼選用這樣的句式?這樣表達有什麼作用?(對比朗讀)

余光中曾說:中文標點不可拘泥於文法,而應依照文氣

(相機點撥):除了音樂美,還有繪畫美?

優秀的作家也是丹青妙手,如果你們依照本篇散文畫一幅畫,會畫出什麼樣的畫來?(水墨畫)什麼色調?(冷)爲什麼?

選用了冷的意象和詞語,營造了冷的氛圍,融情感於其中。

意蘊美:化用詩句,不留痕跡,營造古典的意境。

歸納:

我們從這些角度進行了欣賞

語言美:

音樂美

畫面美

意蘊美

師:語不驚人死不休。

文章的語言的確很美,真是如詩如畫如歌,我還是有個問題想問大家,他的語言爲什麼能夠如此美麗?

情感美

哪些感情?

愛祖國 愛中華 愛傳統文化 民族情結 懷舊之情

這樣的情跟景結合就帶來了意境美

情感美了,境界自然就高了,正所謂境隨意高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文學藝術以情感人

  五、總結全文

主題意蘊

• 通過對臺灣春寒料峭中漫長雨季的細膩描寫,

• 真切地勾畫出一個在冷雨中孑然獨行的白髮遊子的形象,

• 委婉地傳達出一個漂泊他鄉者濃重的孤獨和思鄉之情,

• 一個遠離故土的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的深情依戀和讚美。

結束語:

掉頭一去是風吹黑髮/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 乃此生最大的傷痛。幸好那時我已經21歲,故土的記憶,文化的濡染已經深長, /所以日後的歐風美雨都不能奪走我的漢魂唐魄,我在詩文中所以呼喊着狂吼着黃河長江,無非是努力爲自己招魂。

一灣淺淺的海峽成了中華民族心頭最深重的國殤。

品讀美文,可以悅心志 怡性情,滿口餘香

好的文章,多讀多品,才能品得深!

  六、遷移鞏固

鄉愁四韻

•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酒一樣的長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 •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血一樣的海棠紅

沸血的燒痛

是鄉愁的燒痛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樣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鄉愁的等待

給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母親一樣的臘梅香

母親的芬芳

是鄉土的芬芳

給我一朵臘梅香啊臘梅香

相關詩作:

1、《絕句》志南(宋)

古木陰中系短蓬,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2、《送元二使安西》王維(唐)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3、《清明》王維(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4、《劍門道中遇微雨》陸游(宋)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消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原文:中國詩詞裏“蕩胸生層雲”,或是“商略黃昏雨”的意趣,是落磯山上難睹的景象。

相關詩作:

1、《望嶽》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2、《點絳脣》姜夔(宋)

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雲去。數峯清苦,商略黃昏雨。

第四橋邊,擬共天隨往。今何許?憑欄懷古,殘柳參差舞。

原文:不過要領略“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的境界,仍須回來中國。

相關詩作: 《鍾南山》王維(唐)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峯變,陰晴衆壑殊。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化用:

虞美人 · 聽雨 (宋)蔣捷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聲聲慢( 宋)李清照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