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讀後感3篇

本文已影響 1.47W人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一書的作者是王力。本書主要包括天文、曆法、樂律、地理、職官等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這本書的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讀後感3篇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讀後感(一)

近日,品讀了北京大學王力教授召集衆多專家共同編寫的讀本《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想起了作家餘秋雨先生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中國文化是一條奔流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邊的枯藤、老樹、昏鴉。”

這本書出版46年來前後歷經4次重要修訂,到今天仍然是大衆認識中國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礎參考書。全書分天文、曆法、樂律、地理等十四個方面。而我以爲,如果按文化這個大系統分的話,本書也可分爲三個子系統:即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它緊緊圍繞這些方面展開,向我們展示了中國古代文化優秀和卓越的一面。

《詩經》曰“子興視夜,明星有爛”,“昏以爲期,明星煌煌”,“東有啓明,西有長庚”。在古代,金星曰明星,黎明見於東方叫啓明,黃昏見於西方叫長庚,所以詩經中才會呈現出這樣的意境。正是有了古人詳細的天文記錄,發生在三千年前的武王克商,才得以通過當時的天象記載而推斷出精確的年月日。學習古代天文學,瞭解古書中常見的天文基本概念,對我們提高閱讀古書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古人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了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這對農業生產的發展貢獻很大,也早已成爲中國人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於風俗習慣的關係,一年有許多節日,可這些節日並不是一個時代的,而是許多時代積累下來的。正是因爲古人注重“天、地、人,三位一體,一而三,三而一,三合一,天地人和”思想,才得以讓這種思想體系在曆法中得到最好體現。

我國古代的職官,歷代建置不同,情況複雜。但有一點不變,那就是中央官制的變化趨勢是皇帝的權力越來越大,官員的權力越來越小。地方官制的演變趨勢是地方權力不斷削弱,權歸中央。古人做官的途徑也是一步步變化的,先秦時代,人才是諸侯推薦給天子的,漢代的察舉制度,也需要通過地方推薦。由其在魏晉,人才的推薦被控制,列爲“上品”的人才中根本沒有寒門子弟。一直到了隋代,朝廷開始舉辦科舉考試,選拔人才。之後唐宋明清都通過科舉選士,對於國家而言是提供一種比較合理的人才選拔制度,對於個人而言提供了一條“擺脫貧困、飛黃騰達”的途徑。在今天全國統一高考中,我們多少仍能看到古代科舉制度的形象。

古人的姓名也和現代一樣,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用來代表個人的符號。但古代“用來代表個人符號”又要比我們今天覆雜得多,古人不僅有姓,還有氏;不僅有名、字、號,還有各種各種各樣的別稱,如官稱、爵稱等。我們學習古代文化,就得與一個一個的古人打交道,因此弄清楚古人的姓名字號以及不同的稱呼,是我們進入古代文化之園的一把鑰匙。而此書中姓名這一章就向我們詳細講述了這些內容,讓我們瞭解了姓氏的主要來歷及發展歷程,名、字、號的講究。這對於我們學習古詩,瞭解古人有很大的幫助。

成人禮對於中國古人來說,是一件大事。對於男子而言,在周代被叫做“冠禮”,舉行過了成人禮,就可以結婚了。結婚的對象需要年滿15歲,舉行過女性成人禮“笄禮”的女孩。古人結婚,據說要經過六道手續,叫做“六禮”,分別是納采、問名、納吉、納證、請期、迎親。這六禮當時就貴族而言,一般百姓對這六禮往往精簡合併。直到今天,六禮中的很多環節,仍然能在現代中國家庭的婚禮中找到痕跡。

古人的飲食、起居、衣飾與今天的也有所不同,讀者朋友們想要了解就得好好看看這本書。車馬這一章看的我是眼花繚亂,馬車上精妙的設計,這漂亮的裝飾,還有這造車水平,簡直是太偉大了。還值得一提的是古人的自然觀。古人經常把天象和人間的災害聯繫在一起,把自然看的很神祕,認爲整個宇宙有一個至高無上的主宰,叫做上帝。各種自然現象都有主持者,比如爲太陽駕車的天神叫羲和,爲月亮駕車的叫望舒。除了日月以外,風雨這種自然現象也由天神掌管。

這本書吸引我的還有裏面的插圖,圖是從浩如煙海的文物照片、地圖、解構圖、復原圖中精心遴選出來的,近兩百幀,每幀配有簡明的圖注,爲讀者更全面、深刻、直觀、明晰地瞭解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實足的方便。文化總是源遠流長,總是會在不經意間和過去產生碰撞,所以有必要閱讀這本難得的文化說明書。願喜歡此書的你,在同我一起感受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時,也能在我們所處的平凡世界裏感知到生命的質樸和生活的可愛。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讀後感(二)

過年回了西安,十三朝古都哪哪都是文化,但是學業不精,很多古代文化常識不甚瞭解,目前大多數知道的還都是通過影視作品,比較汗顏。所以逛商場時看到這套口袋書系列就買了兩本,其中之一便是這本《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書中內容囊括了歲時節日、傳統風俗、文化名人、文化典籍、官職衙署、科舉教育、文體流派、文字書畫、音樂舞蹈、刑名法律、帝王宮廷、禮制政事、社會階層、宗法家庭、姓名稱謂等多個領域文化常識,內容簡潔明瞭,適合大人和小孩多次閱讀記憶。以下我爲大家整理幾個有趣的冷知識。

元旦不是一直都是一月一日。元旦指的是新年的第一天,但我國曆代的元旦日期並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統一中國後又以十一月初一爲元旦,到漢武帝時又恢復了夏曆,以正月初一爲元旦,自此沿用至今。

古人拜年是彼此道賀還活着。相傳遠古時代有一種叫“年”的怪物,每逢臘月三十晚上出來,挨家挨戶的蠶食人羣,人們只得把肉食讓在門口然後關上門,躲在家裏,直到初一早上人們開門見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吃掉,於是拜年之風綿綿相傳。

壓歲錢是壓祟錢。自漢魏六朝時已流行,吃過年夜飯後由尊長向晚輩分贈錢幣並以紅線穿編成銅錢串,掛在小兒胸前,謂能壓邪驅鬼。

古代已有“博士”。博士是官名,最早源於戰國、秦及漢初,博士所掌爲古今史事侍問及書籍典守。至漢武帝時設五經博士,自後博士專掌經學傳授。西晉始設律學博士。北魏始設醫學博士,隋唐又有了算學博士、書學博士等。

八音是古代樂器的統稱。古人按材料的不同把樂器分爲八類,分別是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其中,鍾、鐸等屬於金類;磐屬於石類;壎屬於土類;鼓屬於革類;琴瑟等屬於絲類;柷(柷是中國古代打擊樂器,方形,以木棒擊奏,用於宮廷雅樂,表示樂曲開始)、敔(敔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常在樂隊中使用,形如伏虎,以竹條刮奏,表示樂曲的終結)屬於木類;笙、竽屬於匏類(匏,是中國古代對一個球體的葫蘆的稱呼。匏最廣泛的用途就是從中間剖成兩半做水瓢,民間將匏俗稱瓢葫蘆。匏樽是酒杯的意思,也是古代所說的“八音”之一);管屬於竹類。

凌遲是古代最殘忍的死刑。先把犯人的肢體一點一點的割裂至體無完膚,再割掉他的生殖器,挖出五臟六腑,最後把肉一點一點刮下來,五代時開始設立,宋代正式列入刑法,明清兩代沿用。中國古代其他酷刑還有車裂、斬首、剝皮、炮烙、宮刑、刖刑、插針、活埋、剖腹、抽腸、烹煮。凌遲爲什麼最殘忍就是因爲共需要用3357刀,並且要在最後一刀,也就是第3357刀,要將罪犯刺死,才能凌遲成功。犯人在受刑時還活着,肉體和精神的痛苦慘絕人寰。

我們現在所說的桎梏就是一種刑具。古代用來拘禁犯人的木製刑具即通常所說的腳鐐和手銬。繫住雙腳的就是桎,繫住雙手的就是梏。《周禮》中說,一切被囚禁的罪犯,罪大的戴上桎、梏和拲(把雙手銬在一起,狀如拱手),中等罪行戴上桎、梏,罪小的戴上梏。

最初的公主稱謂來源於諸侯主婚。公主這個詞是春秋戰國時期纔有的,周朝的天子把女兒嫁給諸侯自己是不主持婚禮的,而叫同姓的諸侯來主婚。當時各國的諸侯一般稱爲公,主就是主婚的意思,所以因爲諸侯主婚,天子的女兒就被稱爲公主。

臣妾最開始指的是奴隸。臣妾是西周、春秋時對奴隸的稱謂,男稱臣、女稱妾。也作爲所屬臣下的稱謂。

壽稱的分類。上壽指90歲以上者;中壽指80歲以上者;下壽指60歲以上者。喜壽指77歲。米壽指88歲。白壽指99歲。茶壽指108歲。

三姑六婆的九種職業。三姑指三種從事宗教活動的職業婦女,尼姑、道姑、卦姑;六婆中的牙婆是販賣人口的人;媒婆是專門撮合婚姻的;師婆是巫婆;虔婆是妓院的鴇母;穩婆是接生婆;藥婆是賣藥治病的。

相互之間的稱呼。古代下對上或平輩之間用“足下”,對父母的敬稱“高堂”,父親的別稱是“平君”、“嚴親”,母親的別稱是“慈親”、“家慈”、“家親”,兒童的代稱是“總角”,稱十五歲的少女是“及笄”(笄是古代的一種簪子,用來插住挽起的頭髮,或插住帽子,女子十五歲可以盤發插笄即成年),稱十三四歲的少女爲豆蔻,稱二十歲的男子爲“弱冠”,三十歲的男子爲“壯室”,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七十古稀,還有六十曰耄、七十曰耋、八十九十曰耄耋,期頤一般指百歲老人。

還有很多好玩零碎的知識,我也一下子記不住,還需要多次閱讀記憶,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另外,這本書吸引我的還有裏面的插畫,書裏的插畫用的是《十二月令圖》,原作長175cm,寬97zm,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爲清代畫院畫家所作。內容爲一年十二個月(陰曆)春夏秋冬民間自然生活風景。每一幅畫均有人物、亭臺樓閣,給人一種人間仙境的感覺,畫面極美。時節之美在這裏體現得淋漓盡致,因此我特地在網上找來圖,也摘錄了名家點評精華,和大家一起再次欣賞,願你我一起在感受時節之美的同時,也能在我們所處的平凡世界裏感知到生命的質樸和生活的可愛。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讀後感(三)

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當然不能夠說懂得一點古代文化的常識就掌握了其精髓,那隻不過是五千年文明古國裏的蒼海一舀,但我們不防把學習古代文化常識作爲重新讀“中國古文化”這一浩大課程的入門,認真汲取前人給我們留下的智慧和氧份,並將它們傳承下雲,發揚下雲,那是留給子孫厚重的精神財富。

“宮商角徵羽,琴棋書畫唱……”,這是歌曲《龍文》裏的一句歌詞,我開始不懂什麼叫做“宮商角徵羽”,只覺得譚晶唱得婉轉動聽,充滿中華古風的詩情畫意,以爲只是作詞人爲了押韻而賣弄的文字把戲。

後來,我看了一本叫《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書,才恍然大悟,原來“宮商角徵羽”就是我們音樂課上的“12356”,屬於古代文化裏有關樂律方面的常識。通過深入閱讀才知道,作爲中國人,自己對中華古文化常識的認識居然還十分膚淺,很多以往接觸過的只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階段的專用古字、古詞,在《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裏面都可以找到出處,令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由新世界出版社出版,已故古漢語專家馬漢麟先生編注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是作者早年嘔心瀝血的研究成果。別聽書名叫《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就覺得這一定是本枯燥無味的書,其實能否找到當中樂趣,全在乎讀者對這本書的定位和用法。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爲把這本書作爲一本古文化說明書來讀較爲合適。當然,我們沒必要一口氣把它讀完,只需要像查字典一樣,當在閱讀其它書籍中遇到有關古文化常識上的疑問時,再找出相關的內容出來查對一下就可以了。這是一個細嚼慢嚥的過程,也是一個發現真相的過程,這個過程也許就是閱讀這本書的最大樂趣所在。

首先,是內容的全面性。該書涵蓋了“天文、曆法、樂律、地理、職官、科舉、姓名、禮俗、宗法、宮室、車馬、飲食、衣飾、什物”共14個範疇的古代文化內容,幾乎是無所遺漏地將日常生活裏碰到的常識項目都能一一列舉。其次,是內容敘述的簡要性。該書的每一章節內容的敘述都直截了當、簡明扼要,對讀者最爲關心的問題不加冗長的修飾、不作繁複的推敲。如在曆法篇當中,它就很簡單:古人用干支紀日,例如《左傳隱公元年》的“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幹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醜寅卯辰已午未早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組合爲六十單位,稱爲六十甲子……最後,是解釋說明的直觀性。該書的最大特點就是取用了很多插圖和列表去解釋所講的內容,再配合一些專用詞彙、術語的註釋,令人一目瞭然。如很多人都知道一年內有二十四氣節,但具體是哪些呢?它們的名字又是怎麼得來的?於是我們就可以從書中的《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表》內知道二十四節氣的名字和自然界在這時候的對應徵兆。

我看《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與其說是研究,更像是一種“掃盲”,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意蘊深刻,真正感悟絕非一朝半夕之事。瞭解未知領域或不精通的領域,是一種自我學習和修養的過程。讀書多一點,發現多一點,懂得多一點,僅希望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或課題研究中有所價值,有所運用。這是一種責任,需要堅持。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