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課文

蠶姑娘語文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2.28W人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蠶姑娘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蠶姑娘語文教學反思

蠶姑娘語文教學反思1

本課是一篇知識性的童話,採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蠶的整個生長過程,以及生長過程中的幾次變化。課文第2-5自然段寫了蠶4次蠶眠脫皮的現象,用“吃、睡、脫(換)、醒、變”幾個動詞揭示了蠶的生長規律,並從蠶的身體大小、肥瘦、顏色、光亮的變化介紹了蠶眠每個階段的特徵,即第二生長過程“蠶”。第6自然段寫蠶吐絲作繭的經過,即第三生長過程“繭”。第7自然段寫繭裏的蠶變蛹後,又變成了蛾的過程,即第四生長過程“蛾”。

我在創設情境提出問題以後,就立即讓學生分組活動談論交流,課堂上出現一片表面上熱鬧的現象,學生根本沒有獨立思考冷靜分析的空間與時間,這樣做不利於學生個人能力的發展。如果說,有價值的問題或主題是小組合作學習適宜的“土壤”,教師的有效指導是適宜的“溫度”,那麼,獨立思考則是不可缺少的“水分”。因此,我們要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每次教師提出一個問題,都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圈點勾畫,讀讀想想,然後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在組內交流各自的看法,彼此互通獨立見解,展示個性思維方法,並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見解更加豐富和全面,形成“統一”意見後,最終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認識。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使學生作爲教育的主體,讓學習的主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自覺自願地主動學習,自覺地主動發展。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在課堂中變“學答”爲“學問”。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在學習中提問。或許他們很難很快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但現代教育論告訴我們,學生存在着主體性的巨大潛能,他們完全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爲的主人。一開始讓學生提問題,他們可能會摸不着頭腦,或淺薄可笑,或不着邊際、離題萬里。但只要我們合理地創設問題情境,積極實踐讓學生“會問”的新的教學策略,經過反覆訓練,學生是可以達到我們所理想的要求的。

創造性是主體發展的最高表現。對學生而言,它意味着獨立思考、求新求異、想象力豐富、動手能力強等。創造性發展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等。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是不可抵估的,教師只有充分認識這一點,用主體教育的理論武裝自己,開放教學思想,孩子們的創新精神、創造力才能得到保護和培養。

蠶姑娘語文教學反思2

《蠶姑娘》這篇課文形象地描寫了蠶由“蠶卵→蠶→蛹”的生長變化過程的相關知識:從蠶卵裏孵化出來,四次蠶眠,蛻皮,上蠶山,吐絲結繭,變成蛾。全文結構方式基本相同,清晰醒目,前後貫通,易於學生閱讀把握。但學生沒見過蠶,不太明白蠶的生長過程,這時語言的講解顯得那麼蒼白無力。我想如果教師在課堂是用專業化的詞語對學生來講解,學生聽得是霧裏雲裏。雖說這一篇童話,惟妙惟肖,從“姑娘”一詞讓學生明白本課把蠶當作人來寫了。教學我並沒有強調這一點。爲讓學生一下子能理解蠶的生長過程,我直奔主題,在課堂中儘量用平實的語言敘述,儘量做到簡潔明瞭,只求學生能夠了解蠶的生長知識,就行了。

整課的教學應該說我的目標是達到了,通過讓學生的讀,教師的引講,從第3、4、5這幾個小節的對比讀中讓學生髮現蠶的生長髮展規律,抓住第二小節中一系列的動詞“吃、睡、一動也不動、脫、醒、變”,讓學生從老師詳細的板書中一目瞭然,並能根據板書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蠶第一次睡時的生長規律,同時也發現蠶四次睡的生長規律基本相同,由扶到放,然後讓學生自主地閱讀理解課文的第3、4、5小節,學生這時已能自主地對課文內容真正地理解了。

在本課教學快結束時,我讓學生根據板書完整地複述蠶的生長變化過程,學生掌握較快,因爲他們真正掌握了學習方法、記憶方法,在這樣的基本上我引導學生去背誦,學生在掌握方法的基本上背誦,很多學生得心應手地較快完成了背誦任務。(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課文題目)

蠶姑娘語文教學反思3

本篇課文最大的特點就是從第2自然段到第5自然段有着幾乎一樣的結構,連文字都大致雷同。面對這樣的文章,如果還是按照以往的方法,一味的抓重點詞,訓練朗讀,是肯定不行的,也是相當無味的。因此, 我在教學時採取了先教後放的方法,重點教學了第二自然段,後面幾個自然段讓孩子自學,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加大了課堂密度,也讓孩子感受到了“自學”的.樂趣。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也大膽放手,讓孩子自己找找蠶姑娘每一次蛻變,要經歷哪些過程,做哪些事情,原來以爲孩子會把“不吃也不動”中的吃,動也作爲動詞找出來,於是,我在提問的時候,多說了一句:“注意,蠶姑娘沒有做的事情你可不能畫進去。”這樣簡單的一個提示,給了孩子們很大的啓發,最後,絕大多數孩子都能憑藉自己的力量,成功找出了5個動詞,疏通了文章內容。可見,老師的提問對於孩子來說有着很大的引領作 用,因此,我們在預設問題,分析教材的時候,都應該多從孩子出發,多考慮,爭取提出有效,實際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讓課堂教學更加“嚴密,順利”。

蠶姑娘語文教學反思4

這篇課文很有意思,童話中蘊涵着十分豐富的科學知識,而蠶寶寶實在是惹人喜愛的昆蟲。

在第一課時完成初讀後,孩子們提了很多的問題,如:蠶爲什麼會脫掉衣服,蠶爲什麼要睡四次,蠶到後來爲什麼身體發亮了,蠶在繭子裏怎麼變成蛾的……說實話,有的問題我也不知道其中的科學道理,在課前找了個關於蠶的網站,給孩子們看了很多關於蠶的知識。

學科整合,這四個字我到現在還是不知道怎麼來清楚地解釋,但是,我怕是把這堂語文課上成了自然課,學了這一課,學生在語言積累方面有收穫嗎?學生學習語文的目的是:掌握漢語言的音、形、意、字、詞、句。這種課文如果純粹上語文課,能拓展學生的知識嗎?我覺得是不行的,但是,好的語文課要上得紮實而又不落入俗套。學生通過一次次的朗讀體會,品讀了短語、再品讀了句子,豐富了語言積累,又增加了不少課外知識。收穫,我認爲他們還是有的,因爲,教育應該是多維而立體的。

蠶姑娘語文教學反思5

《蠶姑娘》這是一篇老課文,這篇課文形象地描寫了蠶由“蠶卵→蠶→蛹”的生長變化過程的相關知識:從蠶卵裏孵化出來,四次蠶眠,蛻皮,上蠶山,吐絲結繭,變成蛾。全文結構方式基本相同,清晰醒目,前後貫通,易於學生閱讀把握。特別是文章採用了擬人化的手法和惟妙惟肖的插圖,傳達了有如孩子般的喜愛之情。如此充滿情趣的課文,孩子們樂學、愛學。 在教學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自己來介紹看見過的或親自養過的蠶,這樣,課堂伊始,就把學生帶入了蠶的世界。學生眼前就出現了各個生長過程的蠶寶寶。當然,學習的興趣也就更濃了。在開始就讓學生區別“蠶”和“蠶姑娘”,學生們對蠶的喜愛之情就被激發出來了。到學完課文後,我再讓學生來感受兩者的好壞,使學生對“蠶姑娘”的感情進一步深化,在輕鬆的氛圍中瞭解了蠶“從蠶卵到蠶,經過四眠到蛹,最後再變成蛾飛出來”這一生長的過程,很容易的實現了教學目標。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課後練習要求全文背誦,在課堂教學中,我是這樣組織學生背誦的: 1.抓相同句式間的微區別練習背誦。文章第二至五自然段的開頭都是“又……又……的蠶姑娘,吃了幾天桑葉,x睡在蠶牀上,不吃也不動,脫下x衣裳。醒了,醒了,變成x姑娘。(從此一天天發x)”這四段,讓學生通過比較,發現它們之間的區別進行記憶。 2.展開聯想進行記憶。後兩個自然段,通過回憶蠶的成長過程進行記憶。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