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高中語文《聽聽那冷雨》說課設計

本文已影響 1.18W人 

  《聽聽那冷雨》說課設計

高中語文《聽聽那冷雨》說課設計

《聽聽那冷雨》是粵教版高中語文選修《中國現代散文選讀》中的一篇散文,作者調動了聽、視、嗅等多種感覺方式,將少年生活的回憶、古詩畫的意境和現實觀感等匯聚在一起,編織成一曲情感委婉濃郁、意境深廣幽遠、旋律節奏優美的文字樂章。通過對臺灣春寒料峭中漫長雨季的細膩描寫,真切地勾畫出一個在冷雨中孑然獨行的白髮遊子的形象,委婉地傳達出一個漂泊他鄉者濃重的孤獨和思鄉之情,表現了一個遠離故土的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的深情依戀和讚美。粵教版《中國現代散文選讀》的學習關注學生通過對文學作品之美的鑑賞品味,豐富學生的閱歷經驗,陶冶學生的高雅情操,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關注學生在鑑賞活動中的個性解讀、多元解讀,和對閱讀的空間的開拓創新。而《聽聽那冷雨》一文的學習在這一指導思想下尤其側重於對文學作品的語言美意境美的鑑賞。基於此,我對這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如下:在能力與技能方面,

(1)通過朗讀、品位、拓展和分析,體會余光中作品中濃濃的家國之思;

(2)通過品味“聽雨”部分,集中體會余光中筆下“雨”的美及深刻含義;

(3)積累中國古代山水詩詞,體悟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過程與方法方面,

(1)突出朗讀的作用,通過朗讀仔細品位文本詩性的語言;

(2)運用啓發、提問、拓展、思考、討論等,讓學生體會余光中先生那濃濃的家國之思。 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1)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及文學情操;

(2)適度遷移,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1、突出朗讀的作用,通過有感情地朗誦使學生深入瞭解文本的感情

2、學習文本的表達技巧並學會運用

這篇課文的教學難點是1、抓住關鍵語句,把握文章主旨

2、瞭解“冷雨”的含義,觀察冷雨的“冷”的方式

這篇課文的課程安排爲兩個課時,這裏我要講的是第一課時。這一課時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能全面地理解課文,對課文的總體基調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和深刻的感悟,並積累中國古代山水詩詞,體悟中國傳統文化魅力,陶冶高雅的情操。

《聽聽那冷雨》是一篇情感委婉濃郁、意境深廣幽遠、旋律節奏優美的散文,《文心雕龍》裏曾言:“情者,文之經”、“繁採寡情,味之必厭”,對這篇散文的理解重中之重在於對這篇散文蘊含的情感的體悟,所謂“文如其人”,要理解這篇散文,需要學生對於散文的作者余光中有一個正確而且深刻的認識。

對於這篇課文的導入,我先以余光中的三句名言(“我的血系裏流着一條黃河的支系”、“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來引出余光中這個人,接着與學生回顧初中的舊知識——曾經學過的余光中的一首詩《鄉愁》並與學生一起背誦,最後再引出課件上余光中的另一首詩《呼喚》,通過和學生一起朗誦,特別是着重點出最後一句“喊我回家去”,通過這兩首詩讓學生對余光中作品中的思鄉之情有一個深刻的印象,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爲學生後來對這篇散文情感的理解埋下伏筆。

品完余光中兩首詩,接下來趁熱打鐵,瞭解余光中這個人,對於他的生平只做簡略介紹,着重介紹三點;爲何會離開大陸去了臺灣(是因爲他的父親是國民黨高級官員),他自稱自己爲“江南人”,以及他寫作的“四度空間”(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被譽爲“多妻主義

者”。簡單介紹後,我會在課件上放出余光中先生的兩段語錄,和學生一起朗讀出來,

“在二十一歲那年離開大陸,對我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因爲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見了,然後我投入一個陌生的地方,要重新來過。而且一個人到了二十一歲,記憶已經很多了,所以這件事情念念不忘,成爲我的一個心結,一箇中國結。”

“鄉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一個人多年後回到故鄉,仍然可能鄉愁不斷,因爲他所熟悉的故鄉已經改變了。我當年離開內地:掉頭一去是風吹烏髮,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這乃此生最大傷痛。幸好那時我已21歲,故土的回憶,文化的濡染已經深長,所以日後的歐風美雨都不能奪走我的漢唐魂魄。”

這兩段語錄很明白地坦露出了余光中自己的內心情感世界,讓學生更加了解余光中這個人,貼近他的內心世界,從而使學生更容易理解作者於這篇散文中所蘊含的真情實感。

瞭解完作者,接下來就是走進我們的課文《聽聽那冷雨》。首先先解決上節課留下的預習作業,找出生字詞認讀,學生讀,教師再將錯誤之處指出來。這篇課文蘊含的文學價值很高,是一篇很好地拓展學生文化知識的教材,但同時也爲學生的閱讀過程中設下了閱讀障礙,所以接下來就要爲學生掃除這些障礙幫助他們理解課文。先讓學生通過瀏覽課文找出作者化用的古詩詞,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古詩詞的思想感情,認識到余光中先生選用這些詩詞不是隨機的,這些詩詞是對這篇散文整體的感情基調的一個鋪墊。從而使學生在理解這些穿插於文中的詩詞的基礎上體會作者那濃濃的家國之思,體悟文章的感情基調。散文中選取的這些詩詞不是寫熱愛大自然讚譽祖國山河的,如《絕句》、《望嶽》、《鍾南山》,就是寫傷愁之感,憂思之情的,如《點絳脣》、《清明》、《虞美人聽雨》等等。

到這裏本課時關於理解作者從而理解全文所表達的感情,積累中國古代山水詩詞並體悟中國傳統文化魅力的任務大體上就完成了。在這裏給出文章的第一個板書:

即 愛國

感語(語錄)—→吟詩—→悟人 思鄉

先前已經提到,《聽聽那冷雨》是一篇具有語言美韻律美的散文,理解這種散文的其中一種重要的手段是有感情地朗誦,這種方法有助於學生更深入地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容易與作者在感情上產生共鳴,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所以接下來是安排學生進行分段有感情朗讀的環節,我會要求學生在理解所要朗讀的段落主要講什麼內容,揣摩作者在文字中所要表達的感情的基礎上進行有感情的朗讀,並要求其他學生在聽的過程中也思考這些問題,並在學生分段朗讀後指出不足之處。

在學生讀完一遍課文後,對全文一定有了一種整體性的感知,那麼接下來的任務就是抓住關鍵語句,理解文章主旨,對全文結構及內容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因此接下來就是讓學生劃分文章層次環節。文章的各個段落中都會有一些提示的語句,一些過渡句或重點句,我會在這方面給出提示,讓同學們分組交流討論,各小組組長給出答案以及爲什麼這樣分,通過師生討論確定文章層次段意,從而完成全面地理解課文的課時任務。在這裏給出文章的第二個板書:

雨中穿巷(現實)——→雨之浮想(想象)——→夢醒回家(現實)

其中“雨之浮想”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點,稍稍展開講解又可分爲三個小段:

第一小段2-4寫在文化、文字方面對祖國的印象。

第二小段(5-10)多角度的描寫,突出了聽雨的主題,描寫了殘缺的回憶,抒發了深

藏的哀愁。 嗅雨(5)——觀雨(6)——聽雨(7—14)

第三小段(11-14)寫臺北的雨,以及在雨中的各種記憶。

這時,已經是課堂尾聲了。我會先就這一課時的教學做一個簡單小結,然後佈置幾個思考題作爲今天這節課的作業。(1)劃出並朗誦文中自己喜歡的語句或語段,談談你爲什麼喜歡;(2)作者在文中如何寫“雨”,如何在寫“雨”的過程中浸透自己濃濃的思想感情;

(3)談談這篇散文的語言特色及寫作技巧。

《聽聽那冷雨》是一篇及其優美的散文,文中不論思想內容、真摯情感,還是文辭表達,寫作技巧都極其出色,具有很強的借鑑意義,值得學生效仿學習。所以作業中幾個問題的設計是爲下節課的教學內容——帶領學生仔細研讀課文、探討作品寫作特色這一主題提前做好準備,提高下節課的教學效果。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