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高中語文《聽聽那冷雨》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3.23W人 

  《聽聽那冷雨》教學反思第一篇

課前我利用早讀課組織學生朗讀全文,一氣呵成的長句斷句成爲學生朗讀的障礙,“雨下在他的傘上這城市百萬人的傘上雨衣上屋上天線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峽的船上,清明這季雨。”“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溼布穀咕咕的啼聲。”學生讀的錯誤百出。這個“左手寫詩,右手寫散文”的余光中讓“雨”在他的筆下時空交替,縱橫交錯,蔣捷、李清照的詩句化用,跳躍的詩化語言,情感凝練。在文中,中國古典詩詞的意趣在被賦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作者更借冷雨抒情,將自己身處臺灣,不能回大陸團聚的思鄉情緒娓娓傾訴。“大寒流從那塊土地上彌天捲來,這種酷冷與古大陸分擔。不能撲進她懷裏,被她的裙邊掃一掃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赤子拳拳之心感人至深。但要引領一羣出生90成長於漫畫、青春小說中的高一學生去理解感情如此厚重的美文的確有很大的困難。經過漫長的閱讀、理解、設計規劃,最終將教學過程設置如下:

高中語文《聽聽那冷雨》教學反思

一、導入,用余光中的一首本文聯繫密切的詩。

《鄉愁》:小時侯/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呵/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二、簡介余光中:

余光中,臺灣作家、詩人、評論家,祖籍福建,自稱“左手寫詩,右手寫散文”,他被稱爲臺灣現代派“十大詩人”之一,曾有很多時間在歐美和香港遊歷。他的著名詩歌《鄉愁》傳遍華人世界,還有《望鄉的牧神》《民歌》等,散文有《沙田山居》《聽聽那冷雨》等。余光中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熱愛中國。他說“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掉頭一去是風吹烏髮,回首再來已雪滿白頭。”“當年離開內地,乃此生最大傷痛。幸好那時我已21歲,故土的回憶,文化的濡染已經深長,所以日後的歐風美雨都不能奪走我的漢唐魂魄。” 在余光中的靈魂裏有濃厚的中國文化情結。爲學生理解他本文中思想感情作奠定基礎。

三、分析“聽雨”

(一)自瀆提問,討論解答:

1、找到寫聽雨的段落

“聽到雨”第5、6、7、8、9、10段;“聽不到雨”第11、12段;

2、聽雨的地點、內容。

“聽雨大陸秋,回首人生”, “聽屋瓦雨樂,品柔和情韻”,“聽雨日式古屋中,感秋意,思故園”;“聽雨在公寓時代,雨樂成絕響”。

3、作者在聽雨過程中聯想到哪些內容,寄寓着怎樣的情感?

(二)品讀最喜愛的文句:

1、化用蔣捷的詩詞的理解。

(1)此詞從“聽雨”這一獨特視角,表現了詩人少年、壯年、晚年三個人生階段不同境遇、不同況味的不同感受。請分別將它們寫出來。

1)“少年聽雨”: “少年聽雨”的畫面,傳達出春風駘蕩的歡樂情懷。着力渲染的正是 “不識愁滋味”的青春風華。而又枯槁的身心 2)“壯年聽雨”: “壯年聽雨”的畫面,映現出在風雨飄搖中顛沛流離的坎坷遭際和悲涼 心境。3)“而今聽雨”: “而今聽雨”的畫面,則刻意凸現出僧廬之冷寂與鬢髮之斑白,藉以展 示晚年曆盡離亂後的憔悴。

(2)余光中爲什麼要引用蔣捷的這首詞呢?結合選段談談你的看法。

作者處境與蔣捷相似,都是“飽經風霜”,都是面對蕭蕭秋雨,想到自己的一生,自然發出“悲歡離合總無情”的.感慨。

2、第五小節開頭“雨不但可嗅,可觀,更可以聽。……於今在島上回味,則在悽楚之外,更籠上一層悽迷了”這裏面的寓意深刻,能否指出來一些?

[參考答案] 雨可嗅,有故鄉的泥土氣息,覺得溫馨;雨可觀,可以產生無盡的靈感,讓人心動;雨可聽,能聽出靈感,聽出美麗的故鄉的神韻--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因爲沒有鄉情,就會淒涼、悽清、悽楚、悽迷,做什麼都神不守舍……

3、作者調動了哪些感覺器官來感受雨的?

明確:觸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請從文中找出相應的描寫雨的詞語。

三、分析其他段落:

1、作者全是在寫聽雨嗎?

[參考答案]不是,文章開頭寫雨引起的聯想 ,第2節寫雨的漢字,第3節寫嗅雨,第4節寫觀雨。

2、作者從那些角度寫雨?

美國--大陸--臺北 --橫的地域感

太初有字、亡宋之痛、公寓時代 --縱的歷史感

3、集體討論難懂句子:

1)前塵隔海:因原離大陸、遠離民族文化而發出的悲嘆;

2)古屋不再:因年華流逝或傳統的承載不復存在而發出的沉重嘆息;

3)聽聽那冷雨:煎熬中,只能在記憶的雨聲裏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尋找安慰。

四、整體欣賞:

(一)語言特點:讀讀品品

1、找出富有“詩味”的語句並加以分析。

2、文言的使用,找出例句,分析作用

3、疊詞

4、長短句交錯使用

小結:1、句式長短參差,文言口語和歐化語言穿插,自如而連貫。2、大量使用疊音詞,節奏和韻律感強,描寫細膩。3、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有力烘托了思想情緒

(二) 品味情思

作者通過冷雨向我們傳達了思鄉之情,思念故土之情,這一情感在文章中是如何體現的呢?請簡要分析

例如:①每天回家,曲折穿過金門街到廈門街、迷宮式的長巷短巷,雨裏風裏,走入霏霏令人想入非非。想這樣的臺北悽悽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個中國整部中國的歷史無非是一張黑白片子,片頭到片尾,一直這樣下着雨的。

② 第一段,“不過,那一塊土地是久違了……安慰孺慕之情。”中,要抓住“久違”、“牽連”、“分擔”、“孺慕”等關鍵性的詞語進行點撥。並點明這是直接抒情的句子

③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去,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然必然長在。

④也許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許古中國層層疊疊的記憶皆蠢蠢而蠕,也許是植物的潛意識和夢吧,那腥氣。

⑤中國詩詞裏“蕩胸生層雲”,或是“商略黃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難睹的景象。要領略“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的境界,仍須回中國。

⑥雨是一種回憶的音樂,聽聽那冷雨,回憶江南的雨下得滿地是江湖下在橋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溼布穀咕咕的啼聲。雨是潮潮潤潤的音樂下在渴望的脣上舐舐那冷雨。 (通過第十段,體會借景抒情這種間接抒情的方式。)

⑦一位英雄,經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額頭是水成岩削成還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蘚?廈門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與記憶等長,一座無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盞燈在樓上的雨窗子裏,等他回去,向晚餐後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記憶。前塵隔海。古屋不再。聽聽那冷雨。

五、總結:作爲一箇中國人,余光中不管走到哪裏都時刻不忘自己是黃河的兒子。即便在美國的落杉磯,看着那藍天,白雲,雪峯,想到的仍然是“中國詩詞裏‘蕩胸生層雲’,或是‘商略黃昏雨’的情趣”。住在臺灣廈門街的20年,他在夢裏尋根尋了20年。他總說自己是廈門人,是江南人,他日夜思念的--那杏花春雨的江南喲!在冷雨中,作者暢想江南,“樓上,江上,廟裏,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可是,作者終究無法回去。於是,“前塵隔海。古屋不再。”只得“聽聽那冷雨”以解鄉愁。

本文教學結束後,我還是心有餘悸,總覺得研讀行家裏手之作,自己的古典文化修養的底蘊顯得鄙薄、膚淺,應有許多遺漏之處,惟有抓住:1、內容上的重點及難點的理解:如對“聽雨”、“冷”、文化情結和遊子鄉情等的把握和理解;2、品讀語言與情絲。“慢慢走,欣賞啊”。散文的閱讀能力提升的點撥在課內,能力培養的訓練在課外。引導學生課餘多去讀讀本文,多看看余光中的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在這喧鬧凡塵俗世停住匆忙的腳步,找個安靜的角落,讀點安慰我們靈魂的書也不乏是件樂事。

  《聽聽那冷雨》教學反思第二篇

聽聽那一陣冷雨,想想那一方土地。陣陣的悽迷冷雨從余光中的筆端流瀉而出,久違的家園故土在余光中的心中縈繞不絕,是雨的悽清與悽楚的氛圍,勾起了余光中內心深處對祖國深深的眷戀,更是雨的綿延不絕的雨線,形象的傳達了余光中綿綿悠長的鄉愁。曾經愛過,就永遠愛過,曾經依戀過,就永遠依戀過。家國故土的依戀,是無論怎樣的滄海桑田也塗抹不掉的。

《聽聽那冷雨》感情真摯而細膩,如同百眼泉水,汩汩不斷涌現,到處都是思念的味道,鄉愁的滋味,不可遏制的迎面而來,讓讀者也包容其中。太有情,味太濃,不敢講,怕一講,情散了,味淡了。學生沒有故土相離,也沒有家國之思,一切的講解都是慘白的,認識也是膚淺的,沒有切身的體會,僅僅靠感悟得來的能有多深刻呢?讓學生聽錄音,讓學生自己去誦讀吧!或許日後的他們,遠離故土,漂洋過海,那時偶爾的一場淒雨,能喚起他們深深的共鳴,能體會到余光中眼中、耳中、心中的冷雨的味道。

附:在導入時,我講解了余光中的生平經歷,展示了一些余光中的語段,其中有一句“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當時並沒在意,課下有個學生問我“爲什麼余光中說 ‘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我不是很理解,但當時勉強解答了,對學生說老師也是推測,雖然我解答的和之後查找的資料很貼近,但我還是慚愧自己上課準備不足,有愧,比起大師上一節課,卻要備十萬字的資料,差距太大啊!

現在把查找的相關資料錄入如下:

藍墨水,代表文人騷客,汨羅江代表屈原,這句話表達了對於屈原的潔志芳行的推崇。

汨羅江是一條美麗的江,但爲什麼臺灣詩人余光中說它是藍墨水的上游? 1999年的秋日,余光中來到汨羅江畔。他說:“我想我的聰明,像所有中國作家的聰明一樣,都是從汨羅江開始的。”

文藝評論家龔旭東說:自古生活於三湘之地而對中國歷史文化直接影響至大者,首推屈原。當年屈原遠離廟堂,浪跡山野,與湖湘山水草民相親近,是最早的也最具草根性與創造性的大詩人。

汨羅江流淌的是激情浪漫和憂國憂民的詩魂,有多少詩人想要飲一口汨羅江的水?

西漢,賈誼來到汨羅江邊,寫下充滿憤世嫉俗的《吊屈原賦》。“烏乎哀哉兮,逢時不祥……賢聖逆曳兮,方正倒植。”

大詩人杜甫一生漂流,最終也選擇在汨羅江上游的平江縣大橋鄉小田村天井湖長眠,他是否想和屈原對話?

汨羅江畔的平江起義和有“將軍縣”之稱的平江告訴我們這條江不屈的血性,而江邊汨羅長樂故事會又用彩車和高蹺繼續演繹着屈原的浪漫情懷。

2005年,岳陽市委市政府舉辦了盛大的“中國汨羅江?國際龍舟邀請賽”。不僅將龍舟競渡的主會場從岳陽的南湖之濱遷來汨羅江畔,與屈原更加遺蹤相接,呼吸相聞,場面也更加壯闊;而且從臺灣請來名詩人余光中主祭,由他領誦他特地爲此次龍舟節寫的新作《汨羅江神》:

烈士的終站就是詩人的起點? 昔日你問天, 今日我問河 而河不答, 只悲風吹來水面, 悠悠西去依然是汨羅。 所有的河水,滔滔,都向東 你的清波卻反向而行 舉世皆合流,唯你患了潔癖; 衆人皆酣睡,唯你獨醒。 逆風而飛是高昂的令旗, 逆流而泳是矯健的龍舟。 急鼓齊催,千槳競發, 兩千年後,你仍然待救嗎? 不,你已成江神,不再是水鬼, 待救的是岸上淪落的我們; 百舸爭渡,追蹤你的英烈, 要找回失傳已久的清芬, 旗號紛紛,追你的不僅是 三湘的子弟,九洲的選手, 不僅李白與蘇軾的後人, 更有惠特曼與雪萊的子孫。 投江的烈士,抱恨的詩人, 長髮飄風的渺渺背影, 回一回頭吧,揮一揮手, 在浪間等一等我們。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