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阿里山紀行》教學案例分析

本文已影響 3.11W人 

《阿里山紀行》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八年級語文上冊“江山多嬌”單元中的一篇一篇遊記。雲山蒼蒼,江水茫茫,讀山品水,意味深長。人們遊歷名山大川,控訪名勝古蹟,領略風土人情,能夠開闊胸襟,娛悅心靈,啓迪智慧,喚醒無限美好的情感體驗。教材中安排這樣一個單元,主要目的是爲了要通過朗讀、品析,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去登山臨水,體會江山的美麗多嬌。

《阿里山紀行》教學案例分析

在教授這篇課文時,我重點抓住了課文的線索——行蹤來貫穿全文,而教授的重點放在了對阿里山標誌美景“神木”的賞析和課文語言的鑑賞上。

在神木分析的這一段,我先以蘇軾的一句評價來創設情景:“蘇軾曾經說,到蘇州不遊虎丘,乃憾事也。化用過來,到臺灣,不遊阿里山,乃憾事也。到阿里山,不遊神木,乃憾事也。”之後自然引入課文進行分析。

如:這株神木到底獨特在哪裏?請朗讀課文說明神木形態的'語句。58米是什麼樣的概念?6.5米的胸徑等於多少周長?

分析:用學生周邊熟悉的具體事例來闡釋,58米相當於我們教學樓的兩倍高;6.5米的胸徑相當於周長)20.41米,若是一人伸開雙臂有1.5米,那麼整整要14個人才能合抱。這些具體事例使學生對描寫對象有直觀的瞭解,對神木有了初步的主觀感受,這爲下面繼續分析神木經受巨創後依然挺立的文字作了情感上的鋪墊。

在語言鑑賞這一環節,先以學生熟悉的課文情節進入:“在小說《最後一課》中,作者都德借韓麥兒先生的嘴讚美了法國語言: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學生對此自然而然從國籍身份上對這句話產生異議,此時適時說出“我想說,漢語也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藉此與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接着提出問題“大家可以再次品讀課文,你覺得文章中有沒有用的非常精到的奇詞妙句?有沒有讓你讀來怦然心動的詞句?”再引導學生從修辭、節奏、感情等幾個方面進行尋找和思考,並在學生作答時進行指導。

如:“潭無魚鱉,林無鳥獸,偶或有如蟬、如蠅、如蚊的聲音,側耳諦聽、分辨、捕捉,卻又沒有。那是靜謐的世界、淨潔的世界,甚或禪的世界。偶有一人聲也是悄悄的,捨不得打破山間的安寧。

分析:這段文字運用了對偶、比喻、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交錯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輕鬆、舒展、迂曲、鮮明的節奏,富有聲感和音樂美。“循聲得情”,通過反覆誦讀,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對靜謐、潔淨、禪的世界的獨特體驗。

如:“樹木姿態各異,如幢頂,如傘蓋,又如古寺寶塔。它們排列整肅,如孫武之軍陣、秦皇之兵馬。”

分析:這段文字用了六個比喻句寫出了森林樹木的形態,句式整齊,結構勻稱,節奏鮮明,和諧動聽。第一個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無邊無際;“如幢頂,如傘蓋,又如古寺寶塔”,作者一連用三個比喻,描寫樹木的盤曲之勢。

這些環節的設置能使學生進一步瞭解文章的音樂美和情韻美,還有阿里山的風景之美。導語的設計對授課過程中的情境創設和內容過渡起了較爲重要的作用,希望學生在美的體驗中得到情感的昇華。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