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阿里山紀行》教學簡案設計

本文已影響 1.24W人 

 教學目標

《阿里山紀行》教學簡案設計

1.欣賞阿里山的如畫美景。

2.學習本文移步換景的寫法。

3.欣賞本文富於音樂美和情韻美的語言。

 授課過程

 一、導語:

1.提到我們祖國的寶島臺灣,同學都瞭解它什麼呢?

(學生自由發言)

2.老師小結:提到臺灣,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它發達的影視業、便利的交通、美麗的夜景等。其實臺灣雖小,但它卻有着宜人的風景。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介紹阿里山的文章。因爲在臺灣流傳這樣一句話:“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說到了臺灣?”

2.本文作者吳功正,他是當代作家、文藝評論家、美學家。1997年7月初,他應一批臺灣學者的邀請,赴臺灣講學,交流兩岸文化。在此期間,他遊覽了阿里山,並深深陶醉於此。他想應把美麗的阿里山的阿里山描繪出來介紹給大陸讀者,讓更多的人瞭解它,於是這篇文章就產生了。

  二、通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1.學生快速瀏覽全文,找出表示作者行蹤的短語或句子。

(明確:“臺北松山機場”“臺灣的中部城市嘉義”“然後改乘森林小火車進山”“經過三個小時的運行,到了阿里山站”“從火車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峯迴路轉,迂迴穿過一片林區”“曲徑幽路”“幾乎在樹身之間穿行,我們終於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2.老師小結:這種寫作的方法叫“移步換景”(即不固定立足點和觀察點,一邊走一邊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寫下來。一般遊記都採用這種方法。)

3.作者真正開始描寫阿里山的景色是從第幾節開始的?

(第四節開始)

4.那麼第三節的作用是什麼?

(過渡,承上啓下)

5.第一節不寫景與課文有何關係,可否去掉,爲什麼?

(不可,作用是奠定抒情基調和引出下文。)

6.文中一共描寫了幾幅畫,請同學們試着用四字短語概括一下。

(深山水潭、青苔幽徑、原始林海、千年神木)

  三、欣賞美景,賞析語言。

1.配樂朗誦每幅圖

2.學生分小組討論語言的特點。(老師提醒從修辭手法、語言的節奏美、圖畫的情韻等角度去討論。)

3.老師小結:A.善於抓住景物的特點,適當運用比喻、排比、反覆等修辭手法。B.語言富於音樂美和情韻美,典雅、凝練、和諧、暢達,句式多樣,富有美感。

  四、拓展與討論

1.爲什麼說“神木是阿里山的標誌和靈魂?”這說明什麼?

2.假設在坐的是遊客,而你則是小導遊,請設計一段阿里山景區的解說詞。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