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阿里山紀行》學案設計(附答案)

本文已影響 3.15W人 

 《阿里山紀行》學案設計(附答案)

《阿里山紀行》學案設計(附答案)

  課型:

誦讀品析課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學習目標

1、品味富有音樂美的語言。

2、欣賞阿里山的如畫美景。

3、學習本文融情於景的寫法。

 學習重、難點:

品析富有情韻美和音樂美的語言。

 教學設想:

1、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相結合,教師作一般性的引導、點撥。

2、語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個教學難點,主要讓學生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品味。

3、藉助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

 學習過程

誦讀,品味,拓展

 一、導入新課:

情景導入:

"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這首歌謠可以說是在大陸傳唱最廣的臺灣歌曲,對於期盼祖國統一的中國人來說,阿里山悄然矗立在我們心湖之畔,令人心向神往,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走進當代作家、美學家吳功正的《阿里山紀行》,一起來領略那裏的山山水水。

 二、學習的第一階段:誦讀。

(一)學法指導:下面請同學們跟着優美的音樂,一起走進優美的阿里山,請輕聲朗讀課文。 思考: 阿里山給作者的最初印象是什麼?

(二)各自放聲朗讀

(三)整體感知

1、阿里山風光的美具體表現在哪裏呢?請同學們瀏覽課文4--9段,小組討論,給阿里山的各個景點起個名字。(師投影)

(溫馨提示:可採用"形容詞+景點名稱"的形式給每個景點命名,即:" 的 "的形式。)

2、師生互動,出示板書,師投影。

風 清澈的水潭

景 靜謐的森林 愛我河山

美 厚密的青苔 愛我中華

如 無邊的林海

畫 古老的神木

 三、學習的第二階段:品味語言美。

1、師:有不少美景,我們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可就是說不出來,"情"在不言中。可作者做到了這一點,他把這份"情"寓於文中,表現在課文的語言上。本文的語言富有音樂美。

請從文中找出幾例,品讀玩味並作簡要分析。師投影

(溫馨提示):

(1)、修辭美:本文運用了對偶、比喻、排比、引用等多種修辭,使文章的語言生動活潑;

(2)、節奏美:交錯運用整句和散句,大量運用疊詞,形成了輕鬆、舒展、迂迴、鮮明的節奏;

(3)、擬聲美:運用擬聲詞等。)

2、生答

3、指讀4、6、7段

(6段的疊詞,4段的比喻,7段的比喻、擬人、排比)

4、齊讀5段,(師指導:語氣上應該是舒緩的,語調上應該是輕柔的,不要打破林間的幽情。)師範讀第5段,再齊讀。

5、"咣噹咣噹",模擬小火車的聲音,使人聯想到古式小火車,觸發"思古幽情",形象逼真,還能顯示出響亮的音樂美。

6、投影總結

師:作者運用詞語頗具匠心。用作者自己的話說,在用詞用語上,他是具備了相當多的古典詩文閱讀量,才運用自如的。

 四、學習的第三階段:拓展。

(一) 比較閱讀:

《阿里山風光》

臺灣最負盛名的風景區--阿里山,並非僅指一座山,而是由地跨南投、嘉義二縣的大武巒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組成。從嘉義乘登山火車4小時可達風景區。區內羣峯參峙,溪壑縱橫,既有懸崖峭壁之奇險,又有幽谷飛瀑之秀麗。最高處海拔2663米,山雖不算高,但以其神木、櫻花、雲海、日出四大勝景而馳譽全球,故有"不到阿里山,不知臺灣的美麗"之說。

通阿里山的鐵路可與"阿里四景"合稱"五奇"。鐵路全長72公里,卻由海拔30米上升到2450米,坡度之大舉世罕見。火車從山腳登峯,似沿"螺旋梯"盤旋而上,繞山跨谷鑽隧洞,鳥雀在火車輪下飛翔。登山途中,尚可在幾小時內歷覽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四大類型的植被景觀。從高大挺拔的桉樹、椰子樹、檳榔樹等熱帶古木,到四季常綠的樟、楠、櫧、櫸等亞熱帶闊葉樹,再到茂密的紅檜、扁柏、亞極和姬鬆等溫帶針葉樹,到了3000米以上,則是以冷極爲主的寒帶林了。這些奇木異樹,在阿里山上匯成一片綠色的海洋。山風勁吹時,山林如驚濤駭浪,發出轟天雷鳴,形成阿里山著名的萬頃林濤。

凡是到阿里山的遊客,都要親眼看看"阿里山神木"的雄姿。在阿里山主峯的神木車站東側,聳立着一棵高凌雲霄的大樹,樹身略傾側,主幹已折斷,但樹梢的分枝卻蒼翠碧綠,樹高52米左右,樹圍約23米,需十幾人才能合抱。據推算它已有3000多年高齡,約生於周公攝政時代,故被稱爲"周公檜",是亞洲樹王,僅次於美洲的巨極"世界爺"。在周公檜的東南方有一棵奇異有趣的"三代木"。第一代樹齡已逾千年,在它老死乾枯的軀體中出生的第二代,也已根老殼空,殘存的樹幹上又生出的第三代卻枝繁葉茂,碧綠青蔥,有3米多高。如此三代,同一根株,樹中生樹,枯而復榮,實乃世間罕見的神樹。

漫山遍野的櫻花是阿里山又一奇觀。櫻花最盛處在阿里山"遊客中心"一帶,陽春時節,漫山遍野開滿了殷紅、潔白的櫻花,一堆堆,一叢叢,豔麗多姿,與森林的黛綠嫩翠交織成一片錦繡,阿里山羣峯像穿上了綠底紅花的盛裝,令人如癡如醉。

黃昏的時候,阿里山經常出現景色壯麗的雲海。登上山頂平臺,放眼遠眺,白雲從山谷涌起,迎風飄蕩,時而如汪洋一片,淹沒千山萬嶺,露在雲海上的峯類、樹木好像一座座浮嶼;時而如浪花翻飛,高潮迭起;時而如大地鋪絮,足下一片白茫茫;時而如山谷堆雪,林海中山頭若隱若現,頗似海市蜃樓。若是晴天,落日的萬道金光照射在雲海上,閃耀出千萬種色彩,茶色、杏黃、寶藍、豔紅、碧綠、變化無窮,更顯神祕迷人。

遊阿里山,不能不看日出。在阿里山名峯祝山之巔的平臺上,有一座漂亮的觀日樓。凌晨登臨樓臺,山中空氣清新潔淨,頭上晨星點點,四周羣山起伏,林濤聲聲。東方微露一抹紅暈,淡若無有,卻又似瀰漫天空。剎那間紅光驀地增強,遠方玉山蒼色的輪廓突然鑲上耀眼的金邊,一瞬間,太陽似跳躍般地騰空出現在玉山上,萬丈光芒四射,道道彩霞紛呈,青山翠谷,氣象萬千。好一個"日出奇觀"!

阿里山附近,還有姐妹潭和孔雀溪,也是遊人訪幽探勝之地。姐妹潭是兩個相距百來步彼此相依相偎的小湖,猶如阿里山的兩隻水汪汪的眼睛。姐潭爲長形,積水深黛,一往情深;妹潭呈圓形,積水清淺,明淨似鏡。環潭樹木倒影如畫,並有涼亭、小橋點綴其間。在阿里山林區,還有慈雲寺、樹靈塔、受鎮官及高山博物館、高山植物園等名勝。阿里山的風光,名不虛傳,遊人無不醉然。

1、兩篇文章比較閱讀。

提示:從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兩大方面進行比較。

分組討論,寫出讀後感。每組抽一名代表發言。

2、文中運用了對偶、比喻、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試舉例。

交錯使用整句和散句。試舉例。

 五、 教師對本節課的學法及學習情況進行小結。

 六、作業自助餐:

 七、佈置作業:

1、 以《美麗的 》爲題,寫一篇習作。600字左右。

 教後感:

 當堂檢測:

  積累運用

1.下列加點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

A.莽莽(máng) 濃稠(chóu) 山嵐(lán) 魚鱉(biē)

B.堪(kān)稱 風靡(mí) 諦(dì)聽 靜謐(mì)

C.茸茸(róng) 幢(chuáng)頂 禪(chán) 純粹(cuì)

D.雄踞(jù) 紅檜(huì) 模(mú)樣 鑲嵌(qiàn)

2.依次填入下列兩句中橫線處的語句,與上下文語句連貫的一組是( )

⑴連下數日雨,水勢很猛,雪瀑從斷崖騰滾而下,跌入瀰漫着茫茫水氣的深澗, 。我在對面的崖邊站了片刻,襟前溼了一片。

⑵我回頭看岳飛墓後面的棲霞嶺, ,保俶塔尖尖的塔頂直指雲霄。

①真是浪沫激清,雲奔霧涌 ②真是雲奔霧涌,浪沫激散

③鬱鬱蔥蔥,綠滿天涯 ④綠滿天涯,鬱鬱蔥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閱讀訓練

①滿眼是未加採伐的原始森林。潭無魚鱉,林無鳥獸,偶或有如蟬、如蠅、如蚊的聲音,側耳評聽、分辨、捕捉,卻又沒有。那是靜謐的世界、淨潔的世界,甚或是禪的世界。偶有人聲也是靜悄悄的,捨不得打破山間的安寧。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氣,彷彿要把整個阿里山的空氣都吸進去,不再吐出來。

②山間的曲徑幽路全被青苔染綠,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這是濃陰遮蔽下的青苔路,離開了那森森萬樹,離開了那濃濃團陰,決計長不出這麼密、這麼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條條綠地毯,緊緊地貼在地表上、臺階上,甚或依附在樹幹上。

③森林恰似一片汪洋,無邊無際。其盤曲之勢,如幢頂,如傘蓋,又如古寺寶塔,真不知樹軀有多少圍、樹身有多麼高。它們排列之整肅,如孫武之軍陣、秦皇之兵馬。樹幹都是溼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間霧氣之中了。雖是盛夏亭午時分,正是驕陽噴焰,卻透不進日光來。我們的身上也分明有點薄溼。忽然間,我覺得,這不就是唐詩中所說的"入雲深處亦沾衣"嗎?

3.第①段描繪的阿里山林區有什麼特點,請用一個雙音節詞加以概括: ;作者寫"偶或有如蟬、如蠅、如蚊的聲音"對錶現以上特點有何作用?

答:

4.仔細品讀文章,根據第①段中劃橫線句分析人們的思想感情。

答:

5.請在感悟理解的基礎上,比較下面一組句子在語言運用和表達效果上的不同:

這是濃陰遮蔽下的青苔路,離開了那森森萬樹,離開了那濃濃團陰,決計長不出這麼密、這麼厚的青苔。

這是濃陰遮蔽下的青苔路,離開了萬樹,離開了團陰,決計長不出這麼密、這麼厚的青苔。

答:

6.請從運用修辭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③段中劃波浪線句子的表達作用和語言效果。

答:

 答案

1.C 2.C

3.寧靜(或"靜謐"等);這裏寫若有若無的聲音,反襯了林區環境的寧靜,會使人感覺更加寧靜。

4.劃線句子流露出人們對林區環境的濃濃愛意,因爲愛,所以不忍大聲;因爲愛,所以要"深深的吸氣""彷彿吸進去以後不再吐出來"。

5.兩句話的區別是第一句話在描寫中運用疊詞"森森"來修飾"萬樹",用疊詞"濃濃"來修飾"團陰",疊詞的運用不僅突出了樹木之多、團陰之濃,體現了環境的清幽,而且使語言節奏鮮明,具有音樂美和情韻美。6.這段文字用了6個比喻,句式整齊,結構勻稱,節奏鮮明,和諧動聽,生動活潑地寫出了森林之廣和盤曲排列之勢,引發人的豐富聯想和審美體驗。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