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蘇教版論語選讀《克己復禮》講課稿

本文已影響 2.85W人 

這是一篇簡潔有趣,重點突出的好講稿,將課文內容用禮_仁_孝悌串連概括

蘇教版論語選讀《克己復禮》講課稿

第一課我們學習了孔子的德政主張。第二課堂我們來談談孔子的禮治主張。

首先請問同學們:什麼是禮?禮物?禮貌?

我們來看看課文的註解,這樣來解釋禮的。禮,是用以區別尊卑貴賤的社會制度與之相應的禮節儀式。孔子最爲推崇的是周禮,因爲孔子認爲: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因爲周代的禮借鑑了夏商兩個朝代,又對此有了增減,所以變得完美豐富了。概括地講,周禮包括三個層面——禮義、禮儀或禮節、禮俗三個層面。禮義是抽象的禮的道德準則;禮儀或禮節是具體的禮樂制度,大到政治、軍事,小到穿衣、吃飯、擺設幾乎無所不包。禮俗就是周人的社會風俗和道德習慣,他比禮節更細,更繁瑣。禮的目的是爲了區別人與人之間的貴賤和長幼。

我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禮記檀弓上》中說道有一個叫伯高的人死了,孔子卻到了他的學生子貢的家裏裏去哭。這讓大家很納悶吧,爲什麼他不到伯高的家裏去,卻到子貢的家裏哭呢?在失去親人時的哭也是很有講究的。孔子說如果死去的這個人與我是兄弟關係,那我就得到祖廟裏去哭;如果死去的那個人是我父親的朋友,我就得在祖廟外面哭;如果那人是我的老師,我就在他的正寢就是主臥室裏哭;如果那過世的人是我的朋友,我呢就在正寢的外面哭;那人如果跟我是泛泛之交,我就得在郊外哭。可是孔子想伯高和我是什麼關係呢?似乎比泛泛之交要深一點,但還沒有達到朋友的程度,他想那我得去哪兒哭呢。我和伯高的關係該去哪兒哭,周禮中沒有規定。既然周禮沒有規定,我就創造禮。伯高是子貢介紹我認識的,我就到伯高的家裏去哭吧。

再說哭吧,孝子之喪親也,哭而不偯。在父母去世的時候不能拉長聲音地哭,而是要真情流露,絲毫不做作。而在堂兄弟黨姐妹這類人去世時的哭法就得是三曲而偯,就是那種音調有高低有起伏的哭法。

這就是禮當中的一個很小的細節,禮的內容還很多很多,我們以後慢慢來認識。孔子推崇周禮,所以孔子最爲崇拜的一個人就是周公。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晚年的孔子,很寂寞很惆悵,你聽他感嘆:“唉,我老得不行嘍!我很久沒有再夢到周公了。”年輕時,孔子就立志學習周公,對於周公的豐功偉績,對於周公推行的禮樂制度,常常是心嚮往之,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年老的孔子看着世風日下的社會現實,看到世上的人心一天天地變壞,與他自己的理想越陷越來越遠了,就這樣感嘆了。

那麼我們來看看孔子所生活的時代,我們經常說這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具體表現在:

一、 大夫搞起了天子的排場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是誰,就是我們前一課中說的季氏將伐顓臾的季氏,是當時魯國的一個貴族,他的勢力很大,幾乎壟斷了魯國的政權。他家裏的庭院裏有六十八個美女在跳舞。當時規定周天子可以享受八佾的待遇,一佾就相當於一個隊列八個人。八佾就是六十四個人。諸侯王可以享受六佾,四十八個人的規模給他跳舞。諸侯底下的卿大夫,可以享受四佾的規模。季氏的身份是卿大夫,他本只可以享受三十二人給他跳舞待遇,現在卻超越了等級搞起了天子的排場,嚴重地違反了等級,孔子聽說後就非常憤怒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這件事都可以忍受,還有什麼事情不可以忍受呢。後代也有學者認爲這句話也可以這樣來理解,季氏這種事都忍心做還有什麼事情做不出來呢?

二、 禮樂征伐不自天子出

我們來看課本第8頁的論語16.2,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我們回想一下上課中的《季氏將伐顓臾》,征伐這樣的事已經從大夫出了,看來這個天下已經是無道了。再看這段論語的下面的註釋中寫道了,季氏的家臣陽虎操縱魯國的政權。

看來社會各階層很多都不守秩序了,怪不得孔子感嘆:觚不觚,觚哉!觚哉!(課本第7頁論語6.25)酒杯啊,酒杯,這還是酒杯嗎?君啊君,還是君嗎?臣啊臣還是像個臣的樣子嗎?

面對這樣的社會現實,孔子說如果讓他從事政治,他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正名”。我們常聽到一個成語“名正言順”,意爲“名義正當,道理也講得通。”我們一起來讀課本第8頁的論語13.3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爲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子路問老師,如果衛君讓你去治理國政,您將先做什麼呢。孔子回答說是正名。子路這個直性子立馬蹦出一句話,說老師也太迂腐了,竟然去做正名這種事。看他老師也不客氣地說,子由啊,你太魯莽了,君子對於自己不懂得的東西最好保持沉默,你不懂怎麼能亂說呢。這子路是孔子門人之中非常好勇的一個比較粗魯的人,聽說子路剛來孔子這裏的時候,頭上插了兩根公雞的羽毛,身上佩着野豬的牙齒,一看就是個很野蠻的人。他爲人豪爽,性子直,一聽老師要去幹正名這種事,覺得老師也太落伍了,都什麼年代了呀,還正名。那孔子爲什麼要正名呢,他就是要規定各個等級他們可以享有的權利和必須履行的義務。讓天下人都各守本分。君按君的標準去行事,臣按臣的標準行事,父親按照父親的標準來做,做子女按子女的標準來做事。用他的話來講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們來看課本第8頁的'論語12.11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要使天下秩序進然,各守其分,等級分明,首先要使人能做到“仁”。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這也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在孔子之前沒有人把“仁”提高到一個哲學的範疇。他認爲仁是禮的根據,也是做人的根本道理,是人們應該追求的最高境界。

什麼是仁?孔子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回答。下一課我們將着重講這個“仁”。在這一課中,孔子的最爲得意的弟子顏回問老師,什麼是仁這個問題。我們來讀一讀課文7頁的論語12.1

顏淵問仁……

孔子回答他:克己復禮爲仁。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爲符合禮的規範,這樣就是仁了。但是孔子又強調: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爲仁是人的一種自身的內在要求,而不是別人強迫你去做,強調的是主觀能動性。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樣四句話。你看這樣四句話在我們的現代社會中是否合適呢。我想這幾句把人的創造性給壓制住了,我們現在不是講創新嗎,如果完全遵照這裏的規定去做,還會有創新精神嗎?其實孔子要求人民這樣做,是爲了統治者更好地統治。

這裏講的是仁,仁的基礎是什麼?根本是什麼呢?孝悌。對父母孝,對兄長尊敬的人就不會犯上作亂了。我們來讀課文的第9頁,論語1.2

有子曰:“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

有子就是有若,字子有,魯國人,他比孔子小33歲,傳說長得像孔子,孔子死後有若曾受到同學的推崇,孔子去世後,一些學生繼承老師的遺志,也當起了老師,有若就是其中之中。可能這就是有若講給他的弟子聽的,所有在此尊稱他爲“有子”。

有一天子夏也來問孝: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比較熱衷做具體的工作,有什麼體力活他會一卷袖子說:我年輕我來。有什麼好吃的,他會說,你輩分高,您老先嚐。可是孔子卻這樣回答他,請看課本的第9頁的論語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爲孝乎?”

孝要從內心出發,是內在的真情實感,而不是形式,不是表面的功夫。在父母生前要始終和顏悅色地對他們,那麼在父母死後呢,還要爲他們守喪三年。其中有一個學生就對孔子說了,老師這三年不也太長了一點嗎?一年不也夠了嗎?我們來讀這則論語,課本第9頁論語17.21

宰我問:……

我們聯繫現在的喪葬來談談這則論語吧,我看宰我的觀點是有道理了,死則死矣,不必爲他們浪費太多的時間,對吧,與其在死後服喪不好在生前做得更加孝順呢。

以上我們講了仁,講了仁的根本基礎。仁是禮的內涵,沒有仁的禮稱不上禮。最後我們來讀一讀課第10頁的論語17.11 3.3

子曰:“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看來孔子反對把禮樂僅僅當作一種形式的做法。禮樂需要有一個靈魂,它們的靈魂便是仁,是人的內心中的真誠的感情。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