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級教案

六年級下冊語文《魯濱孫漂流記》評課稿

本文已影響 1.68W人 

 《魯濱孫漂流記》評課稿一

六年級下冊語文《魯濱孫漂流記》評課稿

魯濱孫漂流記》這節閱讀指導課上,藍蘭老師憑着對語文教學的一份熱情,一份勇氣,一種大無畏的精神,爲我們展示了一堂精彩的名著導讀課。從教學過程來看,板塊清晰,重點突出,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從教學效果來看,教學效率較高,教師既注重了對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的培養,又注重了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整堂課上,學生受到了優秀文化的滋養,聽課的老師也獲得了閱讀名著的愉悅。下面,我主要從三點來談談。

第一,創設了濃厚的讀書氛圍和寬鬆的交流環境。

從課堂教學實際來看,藍老師具有紮實的語文教學功底,能很好地駕馭課堂,教態莊重自然富有感染力,師生情感十分融洽,教學語言精當簡練,優美詩意。從課堂師生關係來看,老師能發揮好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中的“平等中的首席”地位,精心組織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語言自然貼切又生動流暢。並真正地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去學習。學生課前對原著的閱讀以及課上展示的內容,都由學生自己做主。整堂課使學生學有目標、學有收穫;能創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教師的及時評價,具有啓迪性、鼓勵性和指導性,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處發展。

第二,正確地處理了“預設”與“生成”、“點撥”與“空白”的關係。這堂“名著導讀”課,任務是解讀《魯濱孫漂流記》這部長篇小說。解讀的重點是感受人物精神。這就是“預設”。至於學生怎樣去解讀,對這些問題怎樣去認識,認識到什麼程度,又是難以“預設”的。藍老師引導着學生從教材及補充材料上來感受魯濱孫這個人物形象。這些既是預設,又是在老師的點撥下所“生成”的成果。當然,“點撥”不是“給予”,而是通過“點”,通過“撥”,把學生帶入一種境界,讓學生自然地去找到有價值的東西,也就是要給學生留有適當的“空白”,“空白”越大,學生髮揮的餘地就越大。在課堂中,課件展示的“克魯索島”的位置,就是教師橋到好處的點撥,特別是影片中魯濱孫看見航船經過時那聲嘶力竭的喊叫聲,都給了學生想象的空白。

第三、面向全體,全面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這堂課真正做到了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成爲學習者。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成了課堂的主人。老師只起到引領和點撥的作用。而恰恰就是這樣的引領和點撥,學生的各項語文能力(聽說讀寫)都得到了培養和訓練,尤其是“說”的能力,即表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養和訓練。這從課堂學生髮言的次數和時間,以及發言的水平可以看得出來,本堂課學生髮言人次達到二十多人次。這與傳統語文教學爲了應試的需要,只重視讀寫,而忽視聽說有所不同。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一教學模式彌補了傳統語文教學的不足,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魯濱孫漂流記》評課稿二

六年級下冊《魯濱遜漂流記》是一篇小說,主要講述魯濱遜不屑守成,出海闖天下。在遭遇海難流落到荒島上以後,他運用自己的頭腦和雙手,把荒島改造成“世外桃源"的故事。今天,語文小編給大家推薦的這篇魯濱遜漂流記評課稿,是以授課教師的教學目標爲出發點和歸宿,並分析了教師教材處理和教法選擇上是否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一起來看一下。

魯濱遜漂流記評課稿由查字典語文網小編整理,僅供參考:

我認爲,要想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首先要解決的兩大問題就是“教什麼”和“怎麼教”。下面,我就“教什麼”和“怎麼教”這兩個方面談談聽課的收穫。

一、確定課堂教學之靈魂——教什麼

有位老師說過,課堂教學的靈魂更多取決於“教什麼”。那麼《魯濱孫漂流記》這篇課文該教什麼呢?我覺得姜老師的這堂課有很多的閃光點,對教材有獨到的見解,教材處理非常有特色。從教學內容看,姜老師教的不僅僅是這篇課文,還拓展到閱讀名著上,力求達到了“感受作品的形象、品味作品的語言”的目的。今日引導學生讀這篇課文,是爲了激勵學生明天去讀更多的名著。因此,在這堂課中姜老師很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

二、提高課堂教學之效率——怎麼教

從宏觀看,本文只是《魯濱孫飄流記》這部小說的一個梗概和部分精彩章節。那麼,如何抓住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去學習呢?姜老師做得比較好,她先引導學生讀梗概部分,把握主要內容。然後引導學生瀏覽精彩片斷,感受人物的形象。姜老師並沒有就此而止,而是精選並及時出示名著中與課文內容息息相關的片段,補充閱讀。姜老師在這堂課中,將梗概部分內容和精讀部分內容的學習安排得非常合理,並將課內的(文本)與課外的 (名著) 進行有機地融合,進一步豐滿了主人公的形象。

從微觀看,姜老師在細節引導處頗顯精彩。一是注重概括能力的培養。對於這麼長的課文,我們如何引導學生讀好呢?姜老師首先就是引導學生把它讀短。概括能力是思維加工的能力之一。經過思維加工,才能整體把握,長文讀短、“厚書讀薄”,沒有這種加工能力,閱讀只能停留在感性階段,不可能獲得深入、全面的理解。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概括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本堂課中,姜老師就非常注重這方面能力的培養。比如,讀“梗概”部分時,姜老師引導學生抓住時間、人物、事情、主要經歷把它讀成幾句話……二是注重讀書方法的指導。在讀精彩片斷時,姜老師引導學生劃出描寫魯濱孫內心的孤獨感和絕望的語言,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寫批註。現在的學生,不能潛心讀書是最大的缺點。指導學生寫批註,是一種很好的引領學生潛心讀書的方法。所以,姜老師的這一做法,很值得借鑑。

就像上面有位老師說的,這堂課近乎完美,很值得我學習。這堂課在我的腦海裏留下的是一個大大的“!”,但我也有個小小的“?”,老師示範寫批註在學生讀書寫批註並交流之前好還是之後好呢?

上面,是我個人不成熟的看法,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今天小編推薦的這篇魯濱遜漂流記評課稿,希望對大家的教學有所幫助,同時也歡迎您的補充和建議。

 《魯濱孫漂流記》評課稿三

《魯濱孫漂流記》是世界名著,距現在已有百餘年的歷史,被節選小學語文的一篇略讀課。薛老師立足自己專題的突破點──教給學生自己制定學習目標,完成目標的方法。從這節展示課中充分體現了這個突破點研究的成果,深化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研究,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範例。

一、巧設導語,激發求和欲

薛老師以一個人生存的條件,來引發學生的思考,學生在認真思考之後,各抒己見,當同學生在共同認識到生存的必要條件時,薛老師就以十分生動深沉的語言來描述:“世界曾有一個人在沒有吃的、沒有住的、沒有安全的荒島上生活了二十幾年。”聽了老師這簡短的描述,感到震驚,渴求知識的烈火開始在心中燃燒,急迫地想知道他是誰。薛老師恰到好處地引出課題。這一環節告訴我們導語設計是引發學生學習興趣不可忽視的關鍵一環。不可牽強附會,又不能平淡無味。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教材的內容特點出發,藉助一些傳媒,既簡又精,讓語言傳神,用生活經驗喚起回憶,用畫面、媒體刺激學生多種感官的興奮。

二、專題研究,成果顯著

薛老師這節課以自己的研究專題爲中心,大力凸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堂伊始,老師就讓學生自己制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學生已掌握了制定學習目標的基本方法。例:有關課文內容方面的目標(可參照閱讀提示,課文內容);有關思想內容方面的目標(思考作者的寫作目的及重點段落、詞句的感悟);有關語文知識方面的目標(要學習的語言文字、表達方法,可參照課後訓練題)。由於學生熟練地掌握了制定目標的基本方法,所以學生很快地就制定好學習目標。經過老師的歸納梳理後,學生很快就進入選擇完成目標的方法的思考、交流。然後學生各自選用自己喜歡的最佳的方法進行自學。

薛老師在短短的一個多月的時間,學生就會自己制定學習目標,而且掌握了一定方法。這就有力地告訴我們,只要沉下心來,潛心鑽研,在實踐中不斷地探討就會有成果。也告訴我們學生的可塑性及他們的發展在於老師的引導。

三、激情燃燒、感染學生

聽課的老師深有感觸地說:“薛老師的課是激情燃燒的課堂”。真是這樣,一點也沒有誇大其詞。薛老師精力充沛,飽含激情,表現在他的每一句話,都是鏗鏘有力,句句到位,字字落地有聲。他的激情不斷地感染學生,他的激情不斷地使課堂升溫,他的激情使學生學習的情緒不斷高漲。

人們都說語文是藝術,語文課是充滿藝術的。教師用優美的語言奉獻給學生,學生則在欣賞中學習語言,對學生來說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四、以人爲本、提高語文綜合素質

語文作爲文化的載體,無法脫離人文性、思想性是不待言的,但如果因爲近年來把語文課教成“純知識課”,破壞了“人文性”,而反過來以人文性取代工具性,這是誤區!葉聖陶先生曾說:“我說語文是一種工具,就個人說,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達思想的工具。”這就暗示我們這是一種特殊的工具──能傳承文化,交流思想的工具,人文思想蘊含其中。本節課薛老師很好地處理了它們之間的關係。在讀書、理解內容、學習語言的同時都在感悟魯濱孫的那種敢於克服困難、善於克服困難的精神,並能進行有實際價值的模擬體檢,突出了以人爲本,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教學。

五、大膽摒棄,突出重點

每篇課文都是學習語文的例子。薛老師牢記這一點,摒棄了逐段逐句的分析理解,而是緊緊地圍繞學習目標進行,一是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的思想;二是尊重學生的要求,完全爲學生服務;三是抓住訓練點,進行強化,使之訓練位、紮實,效果明顯,可信可學。

六、查找問題,深刻反思

語文課堂教學正處在新課程標準的研究、貫徹之中,每節課都是在動態的研究之中,問題的存在是客觀的。薛老師這節課有三個問題,尚需進一步探討研究。

1、語言積累與運用:

語言的積累與運用作爲語文課及本節課的一個學習目標,在時間上應該是充分的,應該給予保證,薛老師在這方面有一些忽視,所以學生感到匆忙,無論在選擇上還是在交流上及老師補充上都有一些不紮實的感覺。

2、外延、拓寬要把握“度”:

語文課的外延及拓寬的內容,都要從教材的實際、學生的需要出發,絕不可牽強附會,或因噎廢食。本節課引導學生模擬體檢的時間多了一些,應該把握一個“度”,適可而止。

在此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所瞭解到的有關魯濱孫的一些故事,來提高學生課外閱讀、收集資料的興趣及口頭表達能

3、教學機智:

課堂教學機智十分重要。老師要機敏地抓住課堂中出現的情況,進行到位的訓練。本節課有一個地方老師沒有抓住,真是可惜可嘆。

例:魯濱孫在船艙裏找到了許多錢,老師問學生怎麼看這些錢?一生馬上說:“說明金錢不是萬能的。”老師對這一學生的回答沒有進行深究。又一生回答說:“在這荒島上錢不能花。”老師對這個回答顯然很滿意,又強調了一遍。我認爲第一個學生的回答很深刻,老師應該緊緊抓住“金錢不是萬能的”進行人文教育,是一個難得的教育素材。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