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

本文已影響 3.04W人 
《土地的誓言》教案
M   9.土地的誓言
  教學目標:1、聯繫時代背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3、瞭解呼告的寫作手法。
  4、增強學生熱愛祖國家鄉,發奮圖強的美好情操,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語句。
  教學難點:瞭解呼告的寫作手法,揣摩精彩段落和語句。
  教學過程
  一、導語:首先請大家聽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同學們聽過歌曲有何感受?聽過歌曲後,歌聲中那段令人悲痛的歷史再現眼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強行侵略東北,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四個月內東北全境淪陷,我們可愛的家鄉就這樣被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蹂躪了十四年。再來欣賞一組圖片:
  面對國土的淪陷,試想,對於東北大地,他們是懷着怎樣的家仇國恨與思念之情!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一下東北同胞當時的心境。
  二、介紹背景及作者: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已經過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戰爭正處於十分艱苦的階段,流亡在關內的東北人依然無家可歸。作者懷着難以抑制的思鄉之情寫下了這篇文章。
  端木蕻良(1912-1996),遼寧省昌圖縣人,先後畢業於南開和清華,學生時代即開始創作,是東北流亡作家羣中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科爾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三、訂正字音:端木蕻良hóng熾痛chì胸膛噴涌氾濫làn白樺林嗥鳴háo山澗斑斕lán碾nián豐饒污穢huì讕語怪誕亙古默契田壟蚱蜢鎬頭
  四、嘗試有感情地朗誦你喜歡的句子,並談談你的理解和體會!
  要求:1、標出你有疑問的字詞和語句。
  2、標出你喜歡和深受感動的語句。
  五、整體感知:
  1、主要內容:第一段的主要內容是:我常常想起關東原野上的一切,我時時聽見故鄉的呼喚,我的內心爲此熱血沸騰!
  第二段的主要內容是:故鄉美好的生活令我夢縈魂牽,我發誓要爲故鄉母親而戰鬥而犧牲!
  本文的結構內容看似複雜,實則線索清晰,結果簡單。兩段文字一氣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傾瀉,在結構上有如雙峯對峙,又婉若對仗工整的一副長聯。
  2、結構特點
  思考:本文只有兩段,請大家想一想,這兩段在內容和結構上有何異同?
  結構相同:都是先直接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然後回憶,最後直接抒情。
  內容的相同:都有對故土的回憶和描繪。
  內容上的不同點:回憶中選取的景物不同。
  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達作者的感情?
  1、我心裏懷着熾痛的熱愛
  2、我無時無刻不聽見……我無時無刻不聽見它召喚我回去
  3、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着一種熱情
  4、在那田壟裏埋葬過我的歡笑
  類似句子可用換字比較法進行賞析理解,體會詞語的表現作用
  六、問題討論:1、第一段中列舉了哪些東北特有的景物、物產?你認爲有必要列舉那麼多嗎?刪去一半如何?
  碧綠的白樺林、奔流似的馬羣、蒙古狗、紅布似的高粱、金黃的豆粒、黑色的土地、斑斕的山雕、奔馳的鹿羣、煤塊、赤色的足金、悠遠的車鈴等等;有必要,刪去不好,因爲這些都是關東大地的代表事物,代表着關東大地的特徵,它可以使讀者充分了解關東大地,感受關東大地的美麗富饒,也可以喚起讀者的想象。
  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裏,爲了表達“我不能離開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鄉特有的景物?
  “土壤的香氣在田野裏飄揚。河流淺淺地流過,柳條像一陣煙雨似的竄出來,空氣裏都有一種歡喜的聲音。原野到處有一種鳴叫,秋天,銀線似的......
  選擇有特徵、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展現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比如“我想起那參天碧綠的白樺林……原野上怪誕的狂風”一段,白樺林、蒙古狗、奔馬羣、紅高粱、黑土地等東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對讀者的衝擊力。
  小組討論:1.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這一標題是比較獨特的,其要點在於“誓言”。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着土地發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懷激越地發誓:“我要回到她的身邊……爲了她,我願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這種擲地有聲的誓言讀者自可強烈地感受到。因此,這一標題應該理解爲“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
  2.怎樣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着一種熱情”中的“氾濫”與“在那田壟裏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兩個詞語的確切含義?
  作者那激憤狂放的心情用了“氾濫”來形容較之用“澎湃”“涌動”等詞語更多了幾分野性和難以駕馭的力量。至於“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樂歡笑早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只是悽苦、哀愁和悲憤!作者的歡笑確實“死了”,它被埋葬在故鄉的田壟間。作者的歡樂只屬於失去的故園。這樣想來,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呢?
  3當我記起故鄉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滾着一種紅熟的漿液......在那亙古的地層裏,存着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裏噴涌着血液一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麼?這句話裏“紅熟的漿液”喻指什麼?
  含義:作者思鄉的心情就像地下沸騰的岩漿一樣在燃燒在沸騰在奔突,就要噴涌而出。
  “紅熟的漿液”表層是指“大地深處沸騰的漿液”。深層是指作者內心正如地下沸騰的岩漿一般。
  4文章結尾一句“爲了她,我願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美麗的故鄉出現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的含義是什麼?
  作者願意爲了土地不惜奮鬥,爲了美麗的東北故鄉而奮鬥,甚至不惜犧牲自己。表達了強烈而深沉的愛國之情。
  5.爲什麼文章起初寫“關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到了後面時卻又改口說“土地,原野,我的家鄉,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
  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變化的結果。
  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爲感情起初比較平穩,但隨着作者情緒的一步步激動,作者就不滿足於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詞“她”了,於是拋開讀者直接與自己所敘述的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這在修辭上叫“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
  七、歸納主旨:作者通過抒發對被日本侵略者強佔十年之久的關東原野的眷念之情,表達“九一八”事變以後東北流亡青年對國土淪喪的壓抑之情,充滿深沉的愛國熱情。
  八:欣賞一首詩:《我愛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這永遠洶涌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九:佈置作業
文章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