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五年級教案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18月光啓蒙》課文

本文已影響 1.66W人 

 18月光啓蒙

蘇教版五年級下冊《18月光啓蒙》課文

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暑熱散去了,星星出齊了,月亮升起來了,柔和的月色立即灑滿了我們的籬笆小院。這是孩子眼裏最美的時辰。母親忙完了一天的活計,洗完澡,換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乾草堆旁摟着我,唱起動聽的歌謠:

“月亮出來亮堂堂,打開樓門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曬得脆脆的。”

“月兒彎彎像小船,帶俺娘倆去雲南,飛了千里萬里路,鳳凰落在梧桐樹。鳳凰鳳凰一擺頭,先蓋瓦屋後蓋樓。東樓西樓都蓋上,再蓋南樓遮太陽。”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爲我吟唱,輕輕的,像三月的和風,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飄滿了她那芳香的音韻。

那時,我們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豐富的。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穀,卻長歌謠。母親天資聰穎,一聽就會。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親是唱蓮花落的民間藝人。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着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母親唱累了,就給我講嫦娥奔月的故事,講牛郎織女天河相會的故事……高深莫測的夜空竟是個神話的世界。此時明月已至中天,母親沉浸在如水的月色裏,像一尊玉石雕像。她又爲我唱起了幽默風趣的童謠,把我的思緒從天上引到人間:

“小紅孩,上南山,割荊草,編箔籃,篩大米,做乾飯。小狗吃,小貓看,急得老鼠啃鍋沿。”

“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喝,下不來——老鼠老鼠你別急,抱個狸貓來哄你。”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轎。毛娃醒,吃油餅。毛娃睡,蓋花被。毛娃走,喚花狗,花狗伸着花舌頭。”

民謠童謠唱過了,我還不想睡,就纏着她給我說謎語,讓我猜。母親說:“仔細聽着:麻屋子,紅帳子,裏邊睡個白胖子——是什麼呀?”

我問:“朝哪裏猜?”

母親說:“朝吃的猜”。

我歪着頭想了一會兒,硬是解不開。母親笑着說:“你真笨,這是咱種的花生呀。”

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啓蒙老師。是母親用一雙勤勞的手爲我打開了民間文學的寶庫,給我送來月夜濃郁的詩情。她讓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華啓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孫友田。選作課文時文字有改動。

 《月光啓蒙》教材解讀

《月光啓蒙》是內蘊豐富的散文,作者是著名的詩人孫友田。課文以“文學的啓蒙”爲線索,回憶了母親在“我”童年時代美麗寧靜的夏夜,伴着明月星光,爲兒時的“我”唱歌謠童謠、講神話故事、說謎語的動人情景,爲“我”帶來了童年夏夜的美妙,對自己進行啓蒙教育的事,表達了對母親養育、啓蒙之恩的美好追憶。

 教學目標

1、認識13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感受本文語言的清新優美。

3、能結合相關的語句理解本文的內容,把握本文的線索,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

4、通過對課文具體語言文字的朗讀、感受、體驗、品悟、表達,感悟作者在月光下從母親那裏得到的啓蒙教育,感受濃郁的母子親情,在真情的噴涌中獲得文化的洗禮與親情的陶冶。

 一、扣“啓蒙”,正確把握文本

“學起于思,思源於疑。”作者的原文題爲《月光母親》,而進入教材後題目改爲《月光啓蒙》,編者還在課後練習中安排了這樣一道練習題:“默讀課文,討論一下,作者爲什麼用‘月光啓蒙’作爲課題?由此看來在教學中“啓蒙”是一個重要的關鍵詞。編者將原文中最能打動人的章節刪去,而留下大段篇幅的歌謠、童謠、看來,這與啓蒙必定有很深的聯繫,而且將是我們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是誰給了我啓蒙教育?歸根結底還是母親。文中作者說“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啓蒙老師”。也許母親並不知道她的歌謠對於我來說是那麼重要,她只是把對孩子最樸素、最純潔的愛全部給了我。母親識不識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這裏麪包含着濃濃的親情!分析全文,“月光”“啓蒙”“母親”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啓蒙”又是重中之重。剖析啓蒙,我們發現可以分兩個層次來理解。從表象看,母親是通過爲“我唱歌謠、童謠、講故事、說謎語,給“我”以啓蒙;更深層次的,可理解爲母親用她甜甜的嗓音唱着那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啓發了“我”的想象,讓“我”對民間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母親的歌謠聲中,“我”享受着月夜的寧靜與清幽,感受着母親的聖潔與美麗。母親通過歌謠不僅傳遞了她對“我”的愛,同時也把她對故鄉的愛、對生活的愛傳遞給了“我”。這就是“愛”的啓蒙——愛故鄉、愛生活、愛一切美好的事物。教學圍繞“一條主線,三種感悟”展開,即以母親對作者的啓蒙爲主線,感悟月色朦朧,感悟母愛親情,感悟懷念感恩。

教學中嘗試採用“削枝強幹,長文短教”的方法:不以分析、講解全文爲主,而是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找到文本的一個支點,牽動整個文本的學習。這樣就能使課堂線條簡單,條理清楚,彷彿是找到一條串聯珍珠的絲線。如何找到這個點?像《月光啓蒙》,從題眼“啓蒙”就切入抓住了重點難點;還可以抓住文章的中心統領全文;或者提煉文章線索串連一篇;再者整合一個問題,推進整篇課文的教學。

 二、從文題入手,切入脈絡

文章以“月光”爲線索,以月色開頭,直接描繪了一幅“美妙”的夏夜圖景,語言如詩如歌,爲全文確定了抒情的基調。然後引用了兩首有關“月亮”的兒歌,行文自然而流暢。全文一共有5處地方寫到月光,使文章緊緊圍繞“月光啓蒙”這個主題展開,內容嚴謹而緊湊。

此外,文章還有一條線索——童謠,童謠的內容隨着文章內容的變化而變化:先從有關月亮的童謠寫起,照應開頭;在介紹完“我們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豐富的”這一內容之後,童謠轉入幽默風趣,讓我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雖然“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穀”,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沒有更多的物質享受,但是“卻長歌謠”的土地滋養了作者的心靈,“精神生活的豐富”給了作者莫大的精神滿足,他的童年因此留下了無數美好的回憶,所以,當他成人後,回想起童年的點點滴滴,最難忘的就是這段月光下聽童謠的經歷。

 三、質疑“唱歌謠”的教學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學習語文就是要形成與發展最基本的語文能力和素養。閱讀教學承載了最多的教學使命。

教學母親“唱歌謠”這段時, 教師還是應該遵循文本的描述,先讓學生讀歌謠,理解歌謠的內容,把歌謠讀美。如何讀美,那就要看母親怎麼唱的:“母親深情地吟唱,像三月的和風……”那是母親獨有的音韻之美,感受母親芳香溫暖的懷抱,情與景交融。

而對於唱歌謠給我的啓蒙,光着重強調“母親把對故鄉的愛伴着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母親傳遞的是愛,對故鄉的愛,對生活的愛。這是不夠的,“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豐富的。”豐富的精神生活表現在哪裏呢?是創作。用動聽的聲音,優美的旋律歌唱,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即是引領作者走向文學創作之路的最初的啓蒙。

讀着《月光啓蒙》,從最初的恬淡到慢慢地被感動,從月夜的詩情到母親的柔情,再到孩子的感恩之情,最終感受到母親充滿詩情,富有智慧的愛意,每讀一遍便感動一回。這實爲一篇值得老師和學生不斷反覆品味的好文。“閱讀着,享受着!”只有獲得心靈的體驗,學生才能爲語文感動,才能爲生活感動!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