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基礎教學反思

關於《月光啓蒙》的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1.96W人 

《月光啓蒙》是一篇蘊涵豐富的散文,節選自孫友田的《月光母親》。文章講述的是詩人孫友田回憶自己童年時,在詩意的月光下,母親摟着他,唱起動聽的歌謠、童謠,講故事、猜謎語,在他幼小的心靈裏,種下了文學的種子,點亮了心燈,一顆混沌的童心變得豁然開朗,得到了有益的啓蒙。課文以“民謠、童謠、故事、謎語”的形式,充分展露“母愛、童心、智慧”這一主題。

關於《月光啓蒙》的教學反思

教學本文時,老師緊扣課題“啓蒙”兩字,讓學生了解了“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啓蒙老師”,母親對我的教育使得“我”成爲詩人、作家,讓學生體會此刻作者對母親的感激之情,帶着這種感激之情讀文章最後一個自然段。

同時,結合學生的質疑“母親爲什麼在月下對我進行啓蒙,她爲什麼不白天教我呢?”體會母親的勤勞和月光下啓蒙之美。接着,按照作者的回憶的思路,以母親的啓蒙爲主線,幫助學生從歌謠內容、從自身和作者的感受、從母親的情感等不同角度去領會母親的啓蒙。教學時緊扣“民謠、童謠、故事、謎語”幫助學生學習。

(一)讀歌謠,感受歌謠美;讀第一首歌謠,想畫面,感受畫面之美,讀第二首歌謠,醞釀情感,體會歌謠給予我的啓蒙是愛勞動,愛生活。

(二)聽歌謠,體會音韻美;聽歌謠,感受母親歌唱“如三月的春風,像小溪的流水”,再從作者的感受出發,抓住“芳香”體會歌謠的音韻美,感受歌謠給予我們的啓蒙是愛民間藝術。

(三)悟情感,體會母愛美;聯繫母親勞累了一天還不忘在月光下摟着我,給我唱歌謠,還唱得如此動聽,如此悅耳,體會濃濃的母愛。

通過這三個層次的教學,學生對“母親把對故鄉的愛伴着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這句話的理解水到渠成。

反思這節課,覺得拓展不夠。語文教學具有巨大的彈性,諸如時代背景的簡介、知識的補充、信息量的拓展,這就要教師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提供的可實施德育滲透的廣闊空間,把握時機,精心設計,圓滿完成預期的目標

《月光啓蒙》的原文中是這樣的:“……母親患了老年癡呆症,失去了記憶。我趕回老家去看她時,她安詳地坐在藤椅裏,依然那麼和藹、慈祥,但卻不知我從哪裏來,不知我來趕什麼,甚至不知我是誰。不再談她的往事,不再談我的童年,只是對着我笑,笑得我淚流滿面。……”課文中慈愛聰穎的母親與此時癡呆傻笑的母親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這種反差衝擊着學生的心靈,喚起了學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這樣不僅讓課堂充滿活力,更延續着生命。可惜我在拓展中並沒有抓住這一點。今後講努力改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