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五年級教案

《月光啓蒙》名師教學實錄

本文已影響 2.76W人 

 一、交流談話,蘊伏話題。

《月光啓蒙》名師教學實錄

師:第一次見面,咱們聊聊,好麼?知道我從哪裏來,叫什麼名字麼?

生:(看着課件投影的扉頁念)江蘇省吳江市廟港實驗小學張學青

師:聽說過廟港麼?

生:(齊)沒有。

師:那我說廟港就在香港邊上,你相信麼?

生:不相信。因爲廟港在江蘇,香港在中國的地圖上是在很南面的。

師:有道理。那我說廟港比香港還美麗,你信不信?

生:相信。因爲“廟港”這個地名好像是鄉下農村的感覺,村莊裏都是很美的。

師:村子的景色,最原始的自然,所以美,對不?……能夠根據已知的情況對未知的事物進行合理的推測和想象,這是智力結構中很重要的部分。沒聽過廟港,那知道蘇州麼?

生:知道。蘇州是個很有名氣的城市。那裏橋多,水多,還有蘇州園林。

師:聽過蘇州話麼?

生:沒有。

師:有個詞語叫“吳儂軟語”,說的就是蘇州話溫軟,悅耳,想不想聽我說幾句蘇州話?

生:(好奇)想!

師:就給你們說個吳地民謠吧。(板書:民謠)什麼是民謠呢?

生:流傳在民間的歌謠。

師:那麼,民間是通過什麼方式流傳的呢?——口耳相傳。什麼叫“口耳相傳”?

生:就是說給別人聽。

師:(指着倆學生):我說給你聽,你再說給他聽,這叫——

生:(齊)口耳相傳

師:上一代人講給這一代人聽,這一代人再講給下一代人聽,這也叫——

生:(齊)口耳相傳

師:這首童謠,就是我小時候母親說給我聽的。耳朵豎起來,用心聽,看誰能聽懂。

(師用蘇州方言說,生沒有聽懂並大笑。師投影出示民謠:鵓鴣鴣,要做窠。早上做,露水多;點心做,熱勿過;夜裏做,蚊子多;想想還是明朝做。師解釋:“點心”是“中午”的意思,“熱勿過”是“很熱”的意思。)

師:民謠中的這種叫“鵓鴣鴣”的鳥,後來有沒有做成窠呢?

生:沒有。因爲到了第二天,它又會覺得早上做露水多,中午做還是熱,晚上做蚊子多,就又不想做。

師:如此,它又會等着下一個明天。叫人想起一句詩:“明日——”

生:(接答)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師:這不是《明日歌》的民間版?但這首民謠,有沒有直接說了這層意思?

生:沒有。

師:就說了這樣一種鳥,至於從它身上你能明白些什麼,民謠中沒有直接說,這就叫“含蓄”(板書:含蓄),又特別好玩,這就叫“風趣”(板書:風趣)

  二、揭示課題,理解“啓蒙”。

師:看老師寫一個字(板書:蒙),這個字念什麼?

生:méng mēng měng

師:“蒙”字什麼頭?

生:草字頭。

師:在你們的印象中,草字頭的.字,多數跟什麼有關?

生:草,或者植物。

師:對。這個“蒙”,最早的意思,就是一種寄生的藤本植物,纏繞依附在別的植物上,所以,“蒙”字有“覆蓋”的意思。注意看,“蒙”字平寶蓋下有幾橫?

生:(齊)兩橫。

師:對。記住了,以後寫“蒙”字,裏邊有兩橫,它是一層蓋在一層上面,所以是——

生:兩橫。

師:(板書:啓)“啓”是什麼意思?

生:開啓

師:那你想想,“啓蒙”連起來是什麼意思?

(生一時語塞)

師:打開了,那麼,原先遮蔽的東西會怎樣?

生:看見了。

師:對。“啓蒙”這個詞,從字面上講就是這個意思:打開,使原先遮蓋的東西得以看見。

師:(板書:月光。月光啓蒙,月光能啓蒙麼?月光又能啓蒙什麼呢?這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

(生齊讀課題。)

 三、整體感知,自由質疑。

(師要求自由讀課文,注意生字和多音字的讀音。生讀,師巡視)

師:到了高年級,讀課文應該不成問題了,但這篇文章中的有些字,不大好讀,容易讀錯,我請同學來讀讀看。(出示:“籬笆”、“時辰”、“混沌”、“篩大米”、“蓮花落”。生讀“籬笆”、“時辰”。)

師:你的朗讀和生字表中的注音有什麼不同?

生:生字表中,這兩個字都有聲調。

師:對。這兩個字,單個唸的時候都有聲調。但在“籬笆”“時辰”的詞語裏,要念輕音。

(生齊讀。)

師:聽過蓮花落麼?知道蓮花落是什麼玩意兒麼?(生搖頭。)

師:讀讀課文中的句子,至少可以知道什麼?

生:蓮花落是可以唱的,像歌曲一樣的。

生:蓮花落是一種民間曲藝。

師:說得好。“蓮花落”又叫“數來寶”,早在宋代的時候就開始流傳了。語言通俗易懂,在民間流傳,以前叫花子要飯的時候常唱,後來發展成了一種民間曲藝。

(指名朗讀課文,在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課文主要內容:主要寫母親在“我”童年時代爲“我”吟唱民歌童謠,給“我”講故事、說謎語,爲“我”帶來了童年夏夜的美妙。師相機板書:吟唱民歌、童謠,講故事、說謎語。)

師:再讀課文,這次要求大家靜靜地讀,邊讀邊想:有哪些字詞不懂,哪些句子你感到理解起來有困難?在文中做上記號,一會兒我們交流。

(生默讀,邊讀邊做記號,師巡視,並說:“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問題是好事。”)

生:什麼叫混沌?

師:你把它放在句子裏讀出來。

生:“母親用歌謠把故鄉的愛,伴着月光給了我,讓一顆混沌的童心豁然開朗。”

師:知道“豁然開朗”是什麼意思麼?

生:就是一下子明白過來。

師:那你推想一下,“混沌”大概是什麼意思?

生:就是不明白。

師:糊里糊塗,不明白的樣子就叫混沌。在沒有字典的情況下,聯繫上下文推想也是理解新詞的一種方法。從混沌到豁然開朗的過程,就叫——(師指課題板書)

生:啓蒙。

生:我不知道“黃河的故道”中“故道”是什麼意思。

師:知道故友的意思麼?

生:故友就是老朋友。

師:對,原來的朋友,舊的朋友。故道就是原來的道路。黃河常常氾濫決堤,常常改道。黃河故道,就是黃河原來走的道路。

生:“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穀,卻長歌謠”,這句話中的“長歌謠”的“長”是什麼意思?“歌謠”怎麼能“長”呢?

師:這個問題問得好。(出示句子):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長”,第一個“長”是什麼意思?

生:生長。

師:對。這個“長

是說他的家鄉黃河故道邊,土地貧瘠,各種作物難以生長。那麼第二個“長”是什麼意思呢?

生:出現、發明

師:歌謠,一般地我們不說“發明”,與哪個詞搭配更合適?

生:流傳。

師:好。產生、流傳。這句話是說,生活在那塊土地上的人,歌聲不斷。那麼就乾脆把這個句子直接說成:黃河留給家鄉的故道,不長五穀,卻流傳歌謠。好不好?

生:不好。好像讀着不順。

生:我覺得用“流傳”,感覺浮在表面,應該要有點深意,有點內涵的。

生:我覺得用“長”字有一種韻味。

師:這韻味,又在哪裏呢?(生欲言而不得,語塞)“長”讓人聯想到“根”,你想想,這歌謠的“根”是什麼?

生:就是生活在那塊土地上的人。

師:棒極了。那根,就是祖祖輩輩一代又一代的人。再來想這個“長”字,我們說,這個人“長大了”、“長高了”、“長結實了”,“長”給你什麼感覺?

生:越來越大的感覺,好像很有生機和活力。

師:對。這就是“長”字的韻味。“歌謠”與“長”字搭配,是一種陌生的搭配,寫出了那個地方歌謠的蓬勃生機和活力,也讓這個句子帶着一種詩性的美。

(生齊讀句子。)

生:“小院裏立即飄滿了芳香的音韻”,怎麼說是芳香的音韻?

師:是啊,聲音可以是輕的,響的,甜美的,溫柔的,怎麼會是香的呢?一個有價值的好問題。還有麼?

生:母親不識字,怎麼可能有智慧才華啓迪我的想象呢?

師:不識字不讀書,哪來的智慧呢?呵呵,我也在想。

生:明明是母親是我的啓蒙老師,爲什麼題目是“月光啓蒙”呢?

師:剛纔同學們提的問題相當有意思,相信隨着課文的深入學習,你們對這些問題會有自己的發現和理解。

 四、享受美妙,體會“啓蒙”。

板塊一:夏夜之美妙

師:課文開頭第一句就寫“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怎樣的美妙呢?(出示句子:童年的夏夜永遠是美妙的。暑熱散去了,星星出齊了,月亮升起來了,柔和的月色立即灑滿了我們的籬笆小院。)

(生自由讀)

師:讀這段文字,你有怎樣的感覺?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生:很美。

師:美在哪裏?

生:很寧靜,我感覺眼前出現了月光照着大地的情景。

師:夢幻一樣的,很詩意。那麼就用我們的眼睛,用心靈來感受這夏夜的美妙。(配樂畫面,師誦讀後)把這畫面映在我們的腦海裏,通過我們的朗讀把這夏夜的美妙傳達。

(生齊讀,靜美優柔地讀。)

師:課文中說,“這是孩子眼中最美的時辰”,僅僅是因爲景色的美麼?

生:還因爲在夏夜裏,母親爲我講故事,吟唱歌謠。

師:母親給我吟唱的又是什麼呢?

板塊二:民歌童謠之美妙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